孙中山先生关怀复旦大学
在上海复旦大学的讲演
关于震旦与复旦种种
旧事新记
夏坝情
渝北学府区散记
四迁记
在母校求学时期的回忆
复旦公学生活的回忆
复旦历史上的校董会
复旦春秋
复旦大学的《诗经》展览会
复旦剧社的经过
《雷雨》的演出和它的两位主角——怀念索天章先生和冯惠端同学
忆复旦摄影学会
体育春秋
复旦公学吴淞时期校舍复原图记
复旦无锡校基揭秘
我们的茅屋
忆登辉园
论复旦宿舍
校外宿舍
关于“三宫二院”与“两园”
燕园话旧
马相伯毁家兴学
爷爷轶事
于右任知遇马相伯
我所见到的李校长
陈望道轶事
陈望道论才子与学者
陈望道识才爱才
新中国位女大学校长
与古人交友的人
郭绍虞和他的书法
记忆中的东润先生
赵景深二三事
滑竿教授——梁实秋先生印象
回忆谢六逸先生
白老鼠的始祖
追忆卢鹤绂先生
我国高校茶叶系科的创建者吴觉农
复旦一王爷
复旦最早的学生会主席叶景莱
文学院教授速写
话当年
记孙□工
老复旦打钟人
杰出校友(不完全名单)
参考资料,老大学故事丛书通过全国六所名校诞生之初、成长历程、校友回忆等方式,向广大校友和学生展现一幅名校画卷。
六所名校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这些名校通过百年的历程和发展,已经在国内乃至靠前享有声誉,培养了一批为国家、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名校优美的人文环境、严谨的学风、灵活的治学,无不吸引着一个个青春的灵魂。
这本《老复旦的故事》(作者陈麦青、杨家润)是其中一册,讲述了老复旦的故事。,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这本《老复旦的故事》(作者陈麦青、杨家润)是“老大学故事丛书”系列其中一册,讲述了老复旦的故事。
《老复旦的故事》收录了《体育春秋》、《复旦公学吴淞时期校舍复原图记》、《复旦无锡校基揭秘》、《我们的茅屋》、《忆登辉园》、《论复旦宿舍》、《校外宿舍》、《关于“三宫二院”与“两园”》等文章。, “江州古镇,渝郡名区。汉京开教学之源,彬彬者风侔邹鲁。盛世普作人之化,济济者名埒马扬。” 倘若我们也肯打起骈文调子,写到渝北学府区就可以这样写下去,不过有点浮夸罢了。实在说起来,这里所说的渝北学府区,宽点说,就从沙坪坝、瓷器口、歌乐山、柏溪、北碚、黄桷树上至合川,都可以包括在内。那么,抗敌以来,从外面迁来的学校,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内有国立大学一所,国立中等学校两所,私立中等学校几所不必计,私立大学就有将近四十年历史的复旦大学很为有名了。加上四川省立重庆大学,国立江苏医学院,在一个百把公里区域内有大学五六所,外加歇马场高滩岩新迁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又北温泉缙云寺有汉藏教理院,以及新办的国立体专,要掉一句文,真可以说是:“郁郁乎文哉!”再把这个地域窄点说,那就不妨仅指北碚,这就是我现在要说的复旦大学的所在地了。 复旦大学于“八一三”后迁到牯岭,同年十一月迁到重庆南纪门外菜园坝,借复旦中学旧址。明年三月就迁到北碚黄桷树了。黄桷树是一个小市镇,居民呼为黄桷树,大约因为这里黄桷树很多,又有几株较大的树之故,桷字又可写为葛字。据说黄桷树即榕树,可是我们看不到它的气根,和闽粤一带所见的榕树两样。江北厅志上说: “榕俗称为黄桷树,拳曲臃肿,不中绳墨,亦不可作薪,岩边石上植之,其本愈大,干枝复亘,古老苍奇,大至数围,覆或数亩,其叶煎汤洗风湿神效。” 复旦大学就在多有这种树的一个市镇上。北碚属巴县,黄桷树镇属江北县,如今同属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所谓三峡系指嘉陵江的小三峡,温汤峡,观音峡,玉女峡罢,黄桷树镇介在温汤峡与观音峡之间。三峡当然以温汤峡为很有名,这里的北温泉虽不及古时长安的华清池、近代南京的南汤山那样名贵,可是就陪都重庆说,北温泉和南温泉也可算是一班名公贵人、少爷、小姐休沐游观的好地方了。据志书上说: “温汤峡长五里许,两岩山势秀削,古松虬蟠。每当月朗风来,松韵与泉声互答。厅人鲜与尚有泉落松门咽峡风之句。峡水夏秋大险。峡中有二岩炭口,对河即巴县温泉寺。” 如今的温泉寺和温泉,大非昔比,详细说来,大可以写一卷“北泉志”了。 温汤峡又名东阳峡,唐初诗人吾家子昂有“人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一诗云:“东岩初解缆,南浦遂离群。出没同洲岛,沿洄异渚渍。风烟犹可望,歌笑浩难闻。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奔涛上漫漫,积浪下法法。倏忽犹疑及,差池复两分。离离间远树,蔼蔼没遥氛。狐猿啼寒月,哀鸿叫断云。仙舟不可见,遥思坐氤氲。” 这首诗只有“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两句写景很妙。何以峡名东阳呢?按通志齐建武元年割巴县置东阳郡,后周时始废,即今东阳镇,与北碚隔江相望,复旦大学就在北碚东阳镇与黄桷树镇之间。莫道这东阳镇是一个三五人家的小村镇,在一千四百年前还是一个郡治。几十年前,黄桷树还不成为一个市镇,没有赶场日期,东阳镇却较热闹,每逢二五八日便是场期,不过如今这里不成市集了。城市的兴废无常,令人不胜湖城海田之感!清初南范和尚住锡温汤峡西山禅岩寺,曾有禅岩八景浪淘沙词八阕。八景就是禅岩叠翠、天台晓日、仙洞贻云、涪江秋月、白沙落雁、东阳晚渡、峡水拖蓝、西山夕阳。东阳晚渡列为佳景,今日住在东阳镇的人可有几个知道?峡水拖蓝,这是冬日寒江胜景,西山夕照,那就算是一年四季光景常新了。至于涪江秋月似应称为巴江秋月。白沙落雁,如今但见白沙,不见有雁。陈子昂诗中也有“哀鸿叫断云”一句,大约古时此地春秋季常有鸿雁飞过罢。其余三景,我想大致古今与同。又吾家子昂诗中有“狐猿啼寒月”,如今此地并不见有猿猴。大约这辈山人真是人山惟恐不深,人林惟恐不密,已经远远遁去了罢! 自黄桷树到白庙子,江边经过文笔沱,因为石壁上生成毛颖一枝,上面不生苔藓故名。乾隆二十五年,巴县知县王尔鉴把它改名为文笔石。道光十六年巴民吴大川却仍刻文笔沱三字于左。大水涡漩如雷吼,行船很险。十多年前,曾有华西大学学生数人暑假回家在此覆舟灭顶,有两生即葬江边,舟子为之碑记。 白庙子煤炭工人不少湘籍。原来此地居民大半是清初湖南移来。黄桷树的紫云宫崇祀大禹,就是湖南会馆。此地大户王姓就是清初湖南衡阳移来的。因此他们可以和我攀同乡,我也就不胜欣幸之至。据华阳国志上说:“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垫江以西,土地平敞,精敏轻疾,上下殊俗,性情不同。”我也觉得此地人颇有些湖南人的笃实,湖北人的聪明,而且他们的语言,也是半湘半鄂的哩。 暂时写到这里为止,还是借光前人骈文的老调子,作一结束,因为此地山水大有助于文思,正是: 峰如笔峙,江作字流。分井络以为缠,扪星有曜。控夔巫而作镇,倒峡寻源。西山风雨,供吐纳于胸中。北碚波涛,助纵横于腕底。华蓥雪霁,老夫拟续旧吟。犬子风流,髦士何妨继轨!P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