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值得 十四位大先生的人生解答书

价格 29.3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东莞市博文图书有限公司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序 在这个慌张的年代,记录不慌张的先生
辑一 我要浪漫,不必忧愁
杨绛:旧时代的新人 新时代的旧人
方成:再见,幽默
叶嘉莹:一生都与诗词“恋爱”
木心:干净地来 安静地走
辑二 一个真我,一生骄傲
林家翘:永远追求等的题目
杨振宁:非议背后依然故我
周传基:电影界的堂吉诃德
辑三 时光噙笑,岁月不老
侯仁之:把102年的人生绘在地图上
周有光:“有光”百年
来新夏:91岁,始挂笔
辑四 斯人如光,人间有亮
李佩:湍流卷不走的先生
田家炳:最坚实的纪念
严仁英:“0.4毫克”的重量级医生
费孝通:江村八十
,  ,本书收录《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采写的文化名人稿件14篇,通过描摹那些逐渐逝去的文化名人,从细微处窥探先生品格,思索过往时代。全书分为四辑:辑一写追求浪漫人生的先生,如叶嘉莹、木心等;辑二说那些骄傲可爱的先生,如杨振宁、林家翘等;辑三着眼于时间,有来新夏的永不停笔,有周有光的一生思索;辑四则是感念先生们留下的如光一样珍贵的遗产,如田家炳捐赠的楼、费孝通笔下的江村。,     杨绛很后一组散文发表于2013年10月15日,题目叫《忆孩时》。这一年她突然想到:五四运动时身在现场的人,现在大概只有她一个了吧? 她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很后一个见过五四运动现场的人了。而她跨越百年的人生远比网络上流传的“鸡汤文”更丰富厚实。她出生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不仅见过北京大街上身穿竹布长衫的学生举着小旗子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劳工神圣!”“恋爱自由!”也熟悉张勋复辟时空旷的北京街道,以及如何在噼噼啪啪的枪响中弯腰奔跑。少年时,她见过苏州杨宅前前后后的电灯同时点亮,又霎时变暗的情景;二战后,她见过父亲生前心爱的竹根雕陈抟老祖像,被陈列在上海霞飞路一家珠宝店的橱窗里。 此后的人生中,她还经历了解放军进城、新中国成立,以及一波又一波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当硝烟散尽,她的作品重新出现在书店热销榜上的时候,读者已经把她视为旧时代大家闺秀的代表,钱锺书先生的夫人。 但在很初,还没有“杨绛”这个笔名的时候,籍贯江苏无锡的北京小妞杨季康是一个再新潮不过的女性。1912年7月17日,她的父亲、同盟会成员杨荫杭为女儿庆祝一周岁生日,认定“满清既已推翻,就不该再用阴历”,因此杨绛的生日从来都只过阳历。 她生于清末。她常自豪地对人说:“我比中华民国还年长100天!” 从小她就是个调皮的女孩,读的是“文白掺杂”的课本,在天主教会办的洋学堂里“掐琴”、跳绳、拍皮球,甚至装睡偷看修女嬷嬷头上戴几顶帽子。回老家无锡时,她的一身装扮引发当地的老少妇女涌上大街围观,乡亲们毫不客气地呼邻唤友:“快点来看呶!梳则辫子促则腰裙呶!”(无锡土话:“快来看哦!梳着辫子束着裙子哦!”) 长大后,与同时代的女性不同,她自己选择了职业与丈夫。 她始终与旧式妇女的柔顺挨不着边。上海沦陷时,杨绛经济困顿。但她宁愿当个代课的小学老师,也不愿应恩师的邀请去当中学校长。 她从来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点终生未改。 2013年出版的《杨绛全集》中收录了她的三封信,都写于2001年。一封信写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舒乙,声明她和钱锺书不愿入中国现代文学馆。一封信写给文联领导,表示钱锺书不愿当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她也不愿违背其遗愿给文联的“豪华纪念册”提供十寸照片。很后一封信写给《一代才子钱锺书》的作者汤晏,在信中,杨绛表达了对他观点的不赞同:“钱锤书不愿去父母之邦,有几个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深爱祖国的语言——他的mother tongue,他不愿意用外文创作。假如他不得已只能寄居国外,他首先就得谋求合适的职业来维持生计。他必须付出大部分时间保住职业,以图生存……《百合心》是不会写下去了;《槐聚诗存》也没有了;《宋诗选注》也没有了;《管锥编》也没有了。” 杨绛一辈子没用文言文跟人通过信,毛笔字写得也很“笨滞”。要说她文字里为什么没有人们熟悉的“现代气息”,杨绛觉得,“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 这样一个新式的杨绛,偏偏遇到了旧式大家庭里出来的钱锺书,一个分不清左脚右脚、兴起时会抓起毛笔往她脸上画大花猫的读书人。后来她曾经想过,要是按照钱家的规矩包办婚姻,她公公一准会给这个“痴气”的儿子找个严厉的媳妇,把他管得老老实实。 但她只想维持住丈夫的“痴气”。生孩子住院时,钱锺书常常苦着脸来汇报“我做坏事了”,有时候打翻了墨水瓶,有时候砸了台灯,有时候不小心拔下了门轴上的门球,杨绛只说:“不要紧,我会修。” 晚年,她不止一次告诉别人:“钱锺书曾和我说他‘志气不大,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我觉得这点和我的志趣还比较相投。”上海沦陷时,为了让丈夫安心写《围城》,她自己扛起了生火烧饭洗衣的担子,常常被煤烟熏成花脸,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难过。(P5-8)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