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版译序
前言
悬而未决的激情
童年
巴黎岁月
写作历程
文本分析
文学
评论
人物群像
电影
戏剧
激情
女人
地方,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法国定居。她以电影《广岛之恋》和《印度之歌》赢得靠前声誉,以小说《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这是一场只会发生在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深入对谈。所有你对杜拉斯的疑问,也许都能在这本赤裸、犀利的访谈中找到答案。而读完玛格丽特?杜拉斯著,缪咏华译的《杜拉斯谈杜拉斯(悬而未决的激情)》,依旧沉默如谜。这就是她真正的魅力。
当言说悬而未决,激情由此发生,从中她创造了张力,找到了让时间与万物在她的国度中悬停的方式。, 层层记忆与你的书写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的回忆如电光石火,如此强烈,强烈到非笔墨能形容。这样才更好,你不觉得吗?
印度支那的童年是你想象力不可或缺的参照。
童年的强度是永远也比不上的。司汤达说得对:“童年是无止境的。”
你很早的回忆是什么?
我生命中的前几年,都离群索居于台地和雨、茉莉花、肉的气味之间。笼罩着我们的大自然令人窒息,我们这些孩子觉得印度支那恹恹的午后,好似蕴藏着向大自然挑战的感觉。
神秘忌的氛围重重压着丛林。我们喜爱那段时光。那时我和大哥还有二哥时常去探险,解开缠绕不清的藤蔓和纠结的兰花,随时都会遇到蛇,或者……撞上老虎吧?我们冒着随时碰到未知威胁的危险。我曾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花了很长篇幅提到这些。
这超凡的静谧,这难以形容的温柔,环绕着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经过村外检疫站附近的时候,当然也会谴责上帝.这儿的死亡气息四散弥漫,沿着我们住的暹罗边界山坡飘荡。时至今日我依然可以听到那些人的笑声在耳边回响,那见证顽强生命力的笑。
经过了这么久,你如今对越南与印度支那有何印象?
印度支那是荒诞世界的心脏所在,杂沓纷乱的谵妄、悲惨、死亡、疯狂和生命都积聚于此。
你在书中和电影里所重建的远东,是一个没落的、倾颓的远东。不知真实程度如何?
我在那生活的时候殖民主义方兴未艾,从我回法国以后,就再也没回去过。。何况,所谓写实主义的真实性与我无关。
你是说法语和印度支那语长大的。这种双语经验对你有什么影响?如此遥远的欧洲文化对你的成长有何帮助?
我在多年间,都一直压抑着这种生活的绝大部分。接着,倏忽间,极其粗暴地,我生命中前十二年所经历的种种,不知不觉地就回来找我。我整个重新活过一遍,苦痛、恐惧、阴暗的丛林、恒河、湄公河、老虎,还有在路边挤成一团、准备去取水的麻风病患,他们把我给吓坏了。我心想:我的老家印度支那已经展开报复了。
你很小就习惯四处漂泊、搬家和城市迁徙。
因为我父亲是殖民地公务员的关系。我小时候从来都不会注意看房子,向来无须留心房子里面的东西或家具。何况,我全部都很熟,我可以闭着眼睛,跟动物一样在黑暗中来去自如。有些地方我还记得,我们受不了大人的时候就会到这些地方避难。从那时起,我就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地方,我永远都到不了那个我想去的地方。是的,我过着流浪的生活,你要这么说也行。
甚至可以说是流放,你永别故居都快五十个年头了。
我相信它会跟着我一辈子。就如同犹太人一般,颠沛流离。正是由于它离我如此遥远,它缺席了的这个事实,使得我所带走的一切都变得更加强烈。
在你看来,童年的特殊际遇以何种方式让你之所以为你?
某种野性的习气还留在我身上,至今依然,我以动物般的依恋来对待生命。
诸如《情人》或《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这些小说.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用“内心世界的家人群像”或“风俗画”的角度去阅读它们吗?在我们谈到你和母亲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之前,青春期以前,你和家中其他成员的关系怎么样?
我们的生活方式――保证没有欧式或法国教育――有崇高,也有粗暴的地方。不虚伪矫饰,不求助于控制与联结一般家庭的原始、攻击性本能。全家人都知道我们注定不会长久待在一起,家庭之所以存在,只为了保障一家人得以共同苟活;我们很快就会各奔东西,展开自己的生活。
你不认为这些可能都对后来你成为作家影响很大?
我就是为了让这种别人压在我身上的沉默说话,才开始写作。十二岁的时候,我觉得写出来似乎是专享的方法。
你四岁的时候父亲过世,之后便和母亲与两个哥哥一起生活。
如今他们全都过世了,我可以畅所欲言。苦痛已弃我而去。
我的小哥哥身材瘦削、灵活――很奇怪,他令我想起前个情人,那个中国人。小哥哥很安静,胆子很小,直到他死的那天,我都离不开他。我大哥则是个流氓,肆无忌惮,没良心,搞不好根本就没感情。专横,我们都怕他。(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