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卷:仰恩之子/霍达文集(卷七)/霍达 《霍达文集》新修订,精装典藏

价格 38.4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47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自序 大爱永恒
章 烽炯归途
第二章 祖山热土
第三章 南国红豆
第四章 吾幼人幼
第五章 天命在肩
第六章 仰恩速度
第七章 更上层楼
第八章 春江水暖
第九章 一夜白头
第十章 润物无声
第十一章 恩山仰止
第十二章 地久天长
后记
附录
仰恩大学建设与发展规划(2005-2020)
仰恩大学历届校领导、校务委员会名录,霍达,女,回族。国家一级作家,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在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受国务院表彰。著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八百万字,其中,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中国文学很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以及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很好文学奖、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很好文学奖;长篇小说《补天裂》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并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评为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十部很好长篇小说之一,并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很好文学骏马奖、北京市很好图书奖;中篇小说《红尘》获第四届全国很好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万家忧乐》获第四届全国很好报告文学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很好文学骏马奖、炎黄杯当代文学奖、首届全国保护消费者杯个人很高奖及“3?15”金质奖章;报告文学《国殇》获首届中国潮报告文学奖、首届全国卫生题材文学一等奖;话剧剧本《红尘》获第二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很好剧本奖;电视剧《鹊桥仙》获首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其插曲《难诉相思》获太平洋影音公司云雀奖;电影剧本《我不是猎人》获第二届全国很好少年儿童读物奖;电影剧本《龙驹》获建国四十周年全国很好电影剧本奖;散文《义冢丰碑》《烟雨文武庙》获庆祝香港回归征文全国一等奖;散文《为了那片苍天圣土》获全国政协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很好征文奖。此外,还著有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长篇报告文学《搏浪天涯》,电影剧本《秦皇父子》《鞘中之剑》,电视剧本《飘然太白》《江州司马》《失落的明珠》《年轮》《苍天圣土》,话剧剧本《海棠胡同》等。作品有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多种文字译本及港台出版的中文繁体字版多部。出版有六卷本《霍达文集》、八卷本《中国当代作家?霍达系列》、九卷本《霍达文选》。曾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写作中心活动,赴英、法、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挪威、芬兰等十余国进行学术交流,并曾出任开罗电影节靠前评委、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等职务,生平及成就载人《中国当代名人录》和英、美版《世界名人录》。,霍达著的《霍达文集(卷7报告文学卷仰恩之子)(精)》收入长篇报告文学《仰恩之子》。
古城泉州北郊的马甲乡,青山叠翠,碧水流霞。山水之间,掩映着参差错落的房舍,好似海市蜃楼。这不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而是一所集教学、生产和科研为一体的新型民办高等学府――仰恩大学。20世纪8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人均收入不足二百元。只因为一位华侨老者的到来,改变了马甲乡的命运……
《仰恩之子》以翔实的史料、饱满的激情,记述了吴善仰、吴庆星父子两代人不惜巨资为家乡兴学的不朽业绩,揭示了他们为振兴中国文化而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    章
     烽烟归途
     1942年春,七岁的吴庆星次从缅甸回国。
     那是一个血肉横飞的年代,中华国土大半已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城市在爆炸,村庄在燃烧,东洋野兽疯狂地杀人取乐,抗日将士在血与火之中与侵略者殊死搏斗。沿海港口被封锁,国境线被包围,随着越南、香港相继陷落,盟国援助中国的战略物资只能从缅甸的仰光港港口上岸,然后通过连接中缅两国的滇缅公路运往抗日前线。滇缅公路,北起昆明,经保山,跨怒江,由畹町出境,在腊戍与缅甸原有的公路相接,向南直达仰光,这条在战时紧急抢修的公路,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很后一条靠前通道,保障物资供给专享的一条大动脉。
     日本当然不能容忍这条公路的畅通无阻。1941年12月15日,日军占领缅甸南端的维多利亚角。12月23日,日军轰炸仰光,城市化为火海,港口夷为废墟。占领仰光之后,日军以五万九千人的总兵力向腹地推进,首要目的便是切断滇缅公路,扼住抗日武装的咽喉。
     1942年2月26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十万精兵踏上征程,誓以鲜血和生命捍卫这条关乎抗战成败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上,车辚辚,马萧萧,坦克车、拖炮车、辎重车、步兵输送车的隆隆轰鸣与慷慨激昂的战歌交织在一起,组成一部惊天动地的乐章,道路两旁的热带雨林飞闪而过,被战火烧焦的丛林,被炮弹撕裂的树皮,像是在朝着战士们嘶喊:上前线,打鬼子!
     与车队行进的方向相反,一辆罩着篷布的卡车由南向北开来。这是缅甸华侨吴善仰家里的大篷车。司机既是他的雇员,也是他的同乡。吴善仰坐在司机旁边的副驾座上,为的是随时观察路况,应对突发变故。吴太太杜恩和孩子们都坐在后面的车厢里,他们是:长女秀治、长子金良、次子庆星、次女幼治、三女玉华。车上满满当当地装着箱笼细软,甚至还有吃饭用的锅碗瓢盆,几乎能带的生活用品都带上了。
     这一家人,原本生活在缅甸南部勃固省的小城奥甘,自家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楼上居住,楼下开店,家即是店,店即是家,这就是所谓“连家铺”。这个铺子,大米、豆类、食品、杂货都在它的经营范围,规模虽然不大,但项目繁杂,既要和商家来往,又要和农户交涉,还要亲自过问粮食加工厂,虽然雇了两三个当地人做店员,妻子儿女也仍然是他的帮手。小镇不大,居民中的华人却不少,吴善仰是个出头露面的代表人物,修桥铺路,捐资办学,扶危济困,常常是由他牵头,在缅人当中也很有威望,尊称他为“吴兄”。吴善仰既要经营生意,又热心公益慈善,一年到头十分忙碌。如果不是战乱,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下去,在繁忙中也未必感到多么幸福。现在不同了,在颠沛流离、仓皇逃命的途中,再想想家里那宁静的小镇、温馨的小楼,店铺里来来往往、说着家长里短的熟客,街头挺拔的棕榈树,野外翠绿的山坡,披着夕阳缓缓地移动在草地上的羊群……都是那么值得留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烟燃遍世界的时候,人间竟然还有这宁静的一角,也实在难得了。是战争改变了这一切,日本飞机丢下成串的炸弹,平静的原野瞬间化为灰烬,这个家住不得了,往哪里逃?这时,也只有在这时,吴善仰才突然意识到,也许这里本不是他的久恋之家?
     吴善仰1908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北郊的霞井山边村,1921年,他刚满十三岁,就跟随堂亲背井离乡,远赴缅甸谋生。这不仅是因为家境贫寒,也是泉州的风气使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诞生的人,似乎生来就有一股走出家乡、走向世界的闯劲,遗传基因里存在一个信条:机遇不是等来的,而是找来的。初来缅甸,吴善仰先到运乃昌镇,投奔他的四叔吴甘棠,在四叔开的杂货店当学徒。由于他吃苦耐劳,又省吃俭用,几年之后手头便有了积蓄,可以成家立业了。在那个时代,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对于婚姻大事,仍然保持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惯,吴善仰不远万里,返乡成亲,与父母为她订下的妻子杜恩成亲。值得庆幸的是,这桩“先结婚,后恋爱”的婚姻没有失败,两个本不相识的年轻人被命运组合到一起,恩爱和谐,夫唱妇随。当他携妻再度来到缅甸时,已无须依靠四叔了,在奥甘镇上开设了自己的店铺,用十几年的心血,打造出一片小天地。现在,祸从天降,大难临头,这个家只能丢弃了,走,回中国去,回家乡去!(P1-3)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