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邂逅
“七大”之争,显示出不同的心性禀赋。大度,调和,抢锋,粟裕守拙,给造成喜怒哀乐的感情冲击,也奠定了他们政治上的宿命。
第二章 委屈
军团政委上任伊始,就朝军团长寻淮洲和参谋长粟裕吼了一嗓子:“我在作报告,哪个还在讲话?!”粟裕不明不白地被扣上“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罪名,接连败走麦城。
第三章 惊艳
奇思奇兵奇招,粟裕敢打只有五成把握的仗。叶飞3000人对3000人,敢分割包抄;王必成迂回过头,仍能卡住要害;陶勇唱空城计,打得自己光膀子上阵。险到极致,胜得淋漓!
第四章 伯乐
曹甸战役唱反调,盐城战斗解危难,把惊奇的目光投向粟裕。他回延安后,向和中央推荐两位人才,一位是农村问题专家邓子恢,一位是军事天才粟裕。
第五章 执拗
粟裕二让司令,显霁月胸怀,留生花妙手。升帐点将,喜忧参半:“回华中恐怕没有事做,不起作用。”
第六章 试阵
李天霞狂得有理:“十二万人对三万人,四打一,我这里没有问题!”粟裕偏得出奇:“不管其他三路,我专打一路,六打一!”惊得咋舌,电询:“打的是八十三师吗?”
第七章 重挫
六战四败,山东野战军陷入苦战,指战员牢骚满腹。把责任一把揽过,公告全书“3月来未打好,不是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好,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好,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了两个错误”。
第八章 逆战(上)
一封告状信逼出霹雳手段:负责大局,大政方针集体商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新型搭档关系横空出世。
第九章 逆战(下)
粟裕意欲诱捕七十四师,支持,参谋长陈士榘和政治部主任唐亮反对。陈唐直接电告中央军委,气得不行:“你们有电台,你们能发报,你们向党中央告我的状!”
第十章 悬战(上)
有人把孟良崮战役称为“虎口拔牙”。粟裕对这一说法也满意,他说:“老虎的嘴巴并没有张开,只有一点空隙,我们硬切进去,好像天桥的把式开硬弓,将敌人左右两翼撑开,把第七十四师从敌人的重兵集团挖出来予以歼灭。”
第十一章 悬战(下)
反转之后还有反转?张灵甫以身为饵,引诱华野主力前来包围;蒋介石将计就计,布置外围大军,以驰援孟良崮,实施反包围。陈粟盯着张灵甫,蒋介石盯住,胜负在一线之间。
第十二章 非攻
“反攻,反攻,丢了山东!”恼怒七月分兵,八战只打好了三仗;谭震林认为问题出在战术上,批评军事指挥不精细;粟裕认为轻敌是主因,上书中央,请求处分。
第十三章 转折
粟裕致电中央,反对拆分陈粟。坦白刘邓“异常紧迫”,催促陈粟火速启程,罕见地批评爱将“怕牺牲”、“怕吃苦”、“要带大部队”、“要大休息”、“每日叫苦连天”、依赖后方。
第十四章 进谏
独特的一场考试,考官为中央五大书记;独特的一句问语,令粟裕眼睛湿润。宣布“中央决定不回华野”,引出粟裕二辞司令。
第十五章 拧犟
凤鸣九天,虎啸泉城。粟裕与对对碰,拧作战方案,拧攻城重点,拧兵力配置。聂凤智擅改军令,引发战场妙手。
第十六章 淮海(上)
粟裕的天才提议,的关键变动,刘、邓、陈的战役协同,“小淮海”逐步升级为“大淮海”,一个与国民党重兵集团南线决战的世纪妙想在碰撞中诞生。
第十七章 淮海(下)
粟裕的烦恼,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杜聿明兵指何方?中央得到情报,认为将东走两淮,谭震林、王建安根据前线动态,判断方向为东;犟帅不同意,也不能否定,焦思苦虑七天七夜。
第十八章 流年
首战不胜,金门战役折损九千将士,粟裕惊呼“所查损失,为解放战争以来之优选者”,潜心研究新战法。他推荐或担任攻台总指挥,则说“解放台湾之战仍由粟裕指挥”。
第十九章 蒙冤
一位元帅,两位候选人。推荐粟裕,力挺。绝妙的平衡术,授大将军衔,行元帅事。
第二十章 守望
庐山会议,被打成反党集团。劝粟裕把五八年事讲讲,部下说“你不好讲,我们替你讲”。他婉言拒绝了,“我决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
后记,少华,湖北天门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中国党史学会会员,中国党史人物研究会会员,湖北党史学会理事。从事党史、军史和地方革命史研究。著有《的这一生》《与》《红四方面军》《粟裕与》等十余部党史军史作品。,“陈粟”是亲手配对的黄金搭档,粟裕、两人优选知己是,三人保持着亲密关系。称誉粟裕是”很能打的湖南老乡”,不拘一格地提拔他、使用他;称赞识大体、重大局和磊落情怀,他俩诗词唱和,处于师友之间。粟裕与,相遇于南昌起义失败的转移途中,相知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共事达45年之久。他们英雄相惜,相互支持,联手指挥了黄桥、孟良崮、济南、淮海和渡江等重大战役,取得了辉煌的军事成就;他们相待以诚,风雨同舟,表现出光明磊落、相忍为党的霁月情怀和松柏精神。本书旨在以粟裕与长达半个世纪相遇相识、相知相重的交往为线索,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章 邂逅
“七大”之争。显示出不同的心性禀赋。大度,调和,抢锋,粟裕守拙,给造成喜怒哀乐的感情冲击,也奠定了他们政治上的宿命。
不经意的邂逅,经常蕴含着宿命般的机缘。乱军中,共和国大将偶遇三位元帅,开始了跨越半个世纪的交往。
1927年10月,在南昌起义溃退的人流中,20岁的警卫班长粟裕遇到了同龄的连长、年长6岁的团指导员、年长11岁的副军长,共同经历了人生次低谷。
他们那被硝烟熏黑的脸上,流露的虽然都是愁苦,但面临的问题却各有不同。
,优选的愁苦是“光杆司令”.棘手的难题是如何掌握住这支陌生的、士气涣散的部队。南昌起义前,任江西军官教导团团长兼南昌公安局局长,起义后任第九军副军长,在南下途中两次带兵,指挥的都是临时拼凑的部队。他在自述中回忆:
次带兵,撤离南昌,向潮汕进军,“我被举做在暴动中成立的新第九军副司令,带了一部分兵,还有教导团的学生以及零七八碎的散兵向东出发”。
第二次带兵,是在三河坝。“这时分为两路,一路是主力,叶挺、带着走,占领了潮汕。另一路归我指挥,为一个支队,到大埔……(后来)主力在那面失败,我们也就撤了下来,这时潮安、汕头复被敌人抢去,我们陆续打了几天。收容了潮汕撤下来的残余部队,即刻向福建、江西退却”。
两次带兵有三个共同点:带的都是偏师,担任的都是牵制任务,所辖部队均为临时搭配的。形容前者为“零七八碎的散兵”,后者为“撤下来的残余部队”。
在四面围攻的逆境下,既非原有长官,部队亦非旧部,官不识兵,兵不信官,处境堪忧。很直爽地描述当时将士对的观感:“同志在南昌起义的时候,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个老同志罢了!”
,优选的愁苦是背负“五皮主义”讥讽,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赢得官兵的尊重。南昌起义后,一介书生担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指导员。
有些不好意思:“派你做的工作太少了,你不要嫌小!”
“什么小不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倒是爽快,“只要拿武装我就干。”
下到连队,他才明白,既有干不干的问题,又有能不能干好的问题。这个团的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在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的战役中打出威风,号称“铁军”、“铁团”,是很早建立的,也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尽管担任铁团的很高政治长官,但是,他新来乍到,没有树立起非常不错,被官兵漠视。有的厌恶地叫他“五皮长官”。五皮指围皮带,穿皮靴,背皮包,戴皮手套,拎皮鞭。基层士兵瞧不起这种高高在上、满嘴政治说教的长官,称他们“卖狗皮膏药”。
,很发愁的是如何免遭“丢饷”追责。撤退途中,他带领的七连发生军需官携款潜逃的恶性事件,偏偏军需官又是他一向亲信的表弟。
七十三团团长黄声浩下令绑人:“,你要死个明白。你表弟携款逃跑,你是他的长官,又是他的兄长,罪责难逃。”
他认定“治军不严,纵弟逃跑”,呈报上级处分。
辩白道:“我知道军饷关系连队安危,所以特地叫我表弟携带,谁知这个狗杂种半途开溜了,这叫我怎么办?”
厚道的闻讯,阻击黄声浩执行军法,和颜悦色地叮嘱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丢了军饷,就等于丢了部队的粮草,弄得不好,士兵们是要造反的。你一定要记取教训,重要文件、军饷细软一定要亲自收藏,不要随便交给别人。”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