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居京时期
崔驸马山池燕集得“无”字
送新喻李明府伯承
秋前一日,同元美、茂秦、吴峻伯、徐汝思集城南楼
送张子参募兵真定诸郡
同徐、吴二子弘法寺台眺望
张驾部宅梅花
送申职方还魏县
送靳颍州子鲁
碧云寺禅房
香山寺
寄袭勖
送谢茂秦
初春元美席上赠茂秦得“关”字
经华严废寺,为虏火所烧
署中有忆江南梅花者,因以为赋
得殿卿书,兼寄张简秀才
韦氏池亭同元美、子与、子相赋四首(选一)
同元美与子相、公实分赋怀太山得“钟”字,柬顺甫
送杨给事河南召募
送子相归广陵七首(选三)
送恽员外按察郢中
席上鼓饮歌送元美五首(选二)
雪后忆元美
怀子相
寄元美
即事四首
送王侍御
送杨子正还济南
送郭子坤下第还济南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送赵户部出守淮阳
送殿卿
送陆从事赴辽阳
送殷正甫并引
留别子与、子相、明卿、元美四首(选二)
二出守顺德、提学陕西时期
郡斋
登邢台
哭公实六首(选二)
春兴
送张肖甫出计闽广二首(选一)
郡城楼送明卿二首
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
怀明卿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四首(选二)
郡斋同元美赋得“桥”字
郡斋同元美赋得“明”字
塞上曲四首送元美(选二)
王中丞破胡辽阳凯歌四章
于郡楼送茂秦之京
南溪老树行
即事四首
渡滹沱
赵州道中忆殿卿
真定大悲阁
除夕元美宅
广阳山道中
黄河
关门雪望
元美望海见寄
泾州
崆峒二首
平凉
上郡二首
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
宿华顶玉井楼二首
出郭
三济南家居时期
拂衣行答元美
岁杪放歌
逼除过右史水村,江山人同赋
除夕
跳梁行寄慰明卿
春日闲居十首(选二)
夏日东村卧病十二首(选二)
白雪楼
简许殿卿
答殿卿九日见怀二首
元美以家难羁京,作此为唁四首(选二)
寄元美七首(选四)
重寄元美三首
秋日村居八首(选二)
冬日村居四首(选二)
赠殿卿
许殿卿、郭子坤见枉园林二首(选一)
哭子相四首(选二)
挽王中丞八首(选四)
夏日袭生过鲍山楼
秋夜白雪楼赠周公瑕
九日登楼
答殿卿过饮南楼见赠二首
同许右史游南山宿天井寺
五日和许傅湖亭集二首
九日同殿卿登南山四首(选二)
酬许右史九日小山见赠四首(选二)
杪秋同右史南山眺望二首(选一)
和答殿卿冬日招饮田间二首(选一)
送右史之京十二首(选二)
酬李东昌写寄《白雪楼图》并序
过吴子玉函山草堂
访刘山人不值二首
与魏使君宿龙洞山寺同赋四首
和魏使君《扶侍游太山》
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
神通寺
山中简许、郭二首
涌泉庵
丁香湾
锦阳川九塔寺观许右史碑
舜祠哭临大雪
集开元寺
观猎二首
酬郭子坤感怀四首(选一)
赠吴人梁辰鱼
赠梁伯龙二首
寄题况吉甫药湖别业,在荷山下
冬日四首
答王敬美进士
寄谢俞仲蔚写《华山图》
人日答汝思
春日闻明卿之京为寄
寄谢茂秦二首
送欧文学之江都
和聂仪部《明妃曲》四首
上朱大司空二首(选一)
答许右史二首(选一)
送殷正甫内翰之京十首(选二)
四按察浙江、河南时期
答元美《喜于鳞被召》见寄二首
宦情二首(选一)
过吕梁
答元美《吴门邂逅于鳞有赠》四首(选二)
和马丈见送巡海之作
大阅兵海上四首
明溪篇二首赠周都阃
答赠沈孟学四首(选二)
二山人孤山吟社得“菲”字
灵隐寺同吴、马二公作
烟霞岭
虎跑寺泉
九里松图为马侍御作二首
留子与署中
与子与游保叔塔同赋山有落星石二拳
与刘宪使过子与大佛寺
青萝馆二首
题候涛山观音寺,寺徙自落迦
元美起家按察河南,寄促之官
过严陵
寄怀子与
答袭茂才
山斋牡丹三首(选二)
寄忆殿卿
早春元美自大名见枉齐河
真定道中遇伯承户曹
寄吴明卿十首(选二)
和殿卿《春日梁园即事》
于黎阳送次楩之金陵谒故陆令
五作期未定
东光
紫骝马歌四首(选二)
捉搦歌四首(选一)
子夜歌十首(选三)
懊侬歌四首(选二)
黄督
枯鱼过河泣
惆怅词
录别十二首(选一)
录别又十一首(选一)
古意七首(选一)
月
别意
山中
寄登宗秀才茂登池亭二首(选一)
过刘簿山斋
送刘户部督饷湖广五首(选二)
附录一诗评辑要
附录二行年事迹考略
,李伯齐,男,1940年生,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学科学位点负责人,兼校图书馆馆长。出版过《何逊集校注》(中华书局)、《李攀龙集》(点校本,齐鲁书社)、《李攀龙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文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聊斋志异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著作。,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很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敏感,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很通行、读者认知度很高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目前很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书。“那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影印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很好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目前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国家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任的编选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性,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很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很好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佛映现在眼前。那时‘’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当代人做选本,有自己的优势 “”之前,列入读本丛书的书有十二种。据周绚隆介绍,丛书的出版在“”中放缓,但并未中断。“”后,古籍出版迎来新局面,读本丛书也在八十年代初呈现蓬勃之势。一批在“”中被搁置延误的书出版了,重新活跃的学术界贡献了一批新成果,还有一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订——像今天通行的人文版《红楼梦》就是这一时期面世的。 近些年,读本丛书在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一批唐宋以后的文选和诗选陆续加入。周绚隆概括为:“断的补齐,个别版本替换,有问题的修订。”古典编辑室重整规划,丛书下设三个系列:一是四大名著;二是历代诗选,如今从《先秦诗选》到《清诗选》已出齐;三是断代文选,有《唐文选》《明文选》《清文选》等。三个系列加上已有的词选、曲选、四大名剧等,结构更为平衡。 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等几个选本很有名,如今由于版权原因,已不在读本丛书之列,《诗经选》更替为褚斌杰先生的选本。至于增补新书必然涉及的编选者问题,周绚隆说,要选择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投入和深度积累的学者,“我们要避开那些特别忙的学术达人,掌握各种资源的学术组织者,他们是不会给你好好干的。” 周绚隆认为,今人编选古籍,借助电脑和网络技术,能掌握和利用海量信息,学术研究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发展,对作家作品和版本的研究大大细化,与纯粹靠记忆和学养的前辈学者相比,这些都是优势。“但我们的专注程度不如老一辈。另外,现在借助各种工具,互相参考,选本的独特性就不如过去那么鲜明。不过,选家的个性和经典性之间未必都是同步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追求经典性,不要遗漏重要作品,希望在保证经典性的情况下有一定独特性。” 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 如今,读本丛书面临着新环境,国家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读者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也在升温。“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明显感觉经典文学的经典版本,销量在持续回升。”周绚隆介绍说,去年人文社的“四大名著”平均销量都过了五十万套,业绩超出以往。而刚面世不久的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印了5000套,很快就加印了。“如果是2000年前后,印5000想卖掉,就要费很长时间。” 周绚隆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读者对古典文学纸质书的依赖一度有所下降,“但是现在明显感觉到,读者重新开始关注有品质、有品牌的东西。我们再版读本丛书,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市场判断。”不过,他并不一味乐观,“必须承认,古典文学在全民阅读中的占比,跟过去比还是下降了很多,人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普遍不如以前。现当代作品,不管原创的还是引进的,有很多是消费品。但古典文学,即使很轻松的东西,在许多读者看来,也是知识性的,还是有一定的分量,不太容易接受。” 很近,古典编辑室的葛云波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识破机器人的“伪诗”》,他从作家韩少功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谈起。韩少功把宋代秦观的一首七绝和IBM的作诗软件“偶得”的一首作品并置,让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分辨,结果很多人“犹疑不决抓耳挠腮”。接下来,葛云波逐一分析了机器生产的这首诗的“不对劲”之处,实际上从字句到格律破绽都很明显。“熟读唐诗三百首,识破假作不用久”,葛云波觉得,目前并不是机器作的诗有多高明,而是我们自身阅读古典文学的经验不足,导致真伪莫辨。 显然,积累这种经验,培育对古典文学的感受力,没有捷径,只能从很基本的阅读开始。历时六十余年锻造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就是一套打基础的书。曾经参与丛书工作的人文社老一辈编辑陈新先生认为:“时代变了,如今的出版社大多专注长篇大卷、总集、全集之类,对小打小闹的如选本等作品,基本上已无暇顾及,因此在书店中也很难找到新的古籍选本。但我认为,要弘扬我国很好的古代文化,如果离开很好的古籍选本,恐怕难以为功。不妨设想一下,一位普通的读者,哪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从篇幅浩瀚的总集、全集中去吸收营养,何况优良的古籍选本,并非真正没有市场。” 让古典文学走出学院的藩篱,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营养,前辈们已经做出了示范,能否接续这个事业,就要看出版界、学术界的志向和能力了。比起学院内部的研究和积累,普及恐怕是更艰难、更重大的课题。,李伯齐教授选注的明代“后七子”代表人物李攀龙的诗歌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