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次见到五星红旗
030华侨城里说归侨
054与特区一起成长
070月是故乡明
091大雁归来
107"共产党,就是你今后的靠山
125从电机工程师到纸包装专家
144等不到相见
159夫妻双双把家还
172游子的深情
193一对特殊的婆媳
213我等了你30年
230失去的家园
243蹚过这条河
258难忘的回忆
附录
275沙河街道历史沿革
278沙河街道成功创建优秀"侨胞之家'
287后记
,《风雨归乡人:深圳沙河归国华侨纪实》由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党工委,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办事处编, 安抵祖国 ——印尼归侨陈淑黎归国记 家住沙河的陈淑黎夫妇一直细心地保存着他们俩1960年10月份回国时的船票,60年过去了,这两张船票的纸张虽有些发黄变薄,但封面上红色的“安抵祖国”4个大字依然鲜艳夺目,让人看了不眼热心跳。与船票一起保存的还有临离开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前她家的全家照、她和母亲等人与外婆姨母的合影、她先生陈良玉在印尼读书时的成绩单等。这些物件,无疑已成为他们夫妇生命中很重要的“行走印记”。 1954年,陈淑黎降生于印尼“泗水”的_个华人家庭。父亲陈明祥,1924年从福建泉州前往印尼。16岁的他是去投靠自己的父亲的。陈淑黎的祖父先前携弟下南洋,先到新加坡,发现华人太多扭食不易,又辗转到了印尼。凭着双手慢慢打出一片天地,便唤自己专享的儿子前来。到印尼两年后,陈明祥奉父命回国完婚,生下一男一女,将母亲妻儿也带至印尼生活,妻子却因水土不服客死异乡。再婚,娶了陈淑黎的母亲高连娘。那一年陈明祥已30岁,高连娘才17岁,只比继子大8岁。高连娘祖籍福建福清,其家族已在印尼生活了150多年,到她这里已是第七代,家里人丁兴旺。两人结合后一连生下了6个儿女,加上前面两个,陈淑黎在家里排行第六,很后一个妹妹是到汕头下船十几天后生下的。大着肚子的母亲在船上呕吐不止的情景,成为她归国途中很深刻的记忆。 回国前,陈淑黎已在印尼这个叫“泗水”的城市生活了6年,在华人学校上了半年学。泗水是印尼第二大城市,商贸业较发达。她家里像大多数华人家庭一样,开店做买卖,经营米粮杂货燕窝等生活用品。虽然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但祖父和父亲颇有商业头脑,加上勤劳肯干,生意做得很红火。那几年,陈淑黎一家的生活过得较富足,家里不仅请了两个印尼保姆,还有搬运工,一应杂事家务都由他们负责,孩子们平常还有巧克力等零食吃。即使燕窝这种当地的名贵产品,母亲也经常煮给他们吃。 祖父和父亲都是热心人。尤其祖父陈天柱,到印尼后经商很成功,不久成立了“同乡会”,热情招待从家乡来的同胞,免费提供吃住。受祖父影响,父亲也热心帮助遇到困难的同乡,渐渐在华人圈中有了一定的名望,后来担任了中华学校的董事长。20世纪50年代,由祖父和父亲牵头捐款支援家乡的建设,在福建家乡建设了一座碾米厂。在陈淑黎的记忆里,家里经常有“中国画报”看,上面的图片张张精美。父亲还常带着一家人收听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中国”二字,可以说是陈淑黎很早认识和听得很多的两个汉字。 1959年,诸多原因叠加在一起,尤其是不满印尼社会大部分财富掌握在占当时印尼总人口还不到3%的华人手里,一场由乡村开始、渐渐到大城市的“排华”“反华”浪潮一浪接一浪地掀起。首先是关闭所有乡镇的华人学校,让华人子弟无学可上。为了使华人们死心,所有“华校”或被封门或被部队占领。接着从经济上采取措施“掐”住华人的脖子。政府下令在印华人如不愿加入印尼国籍则剥夺其从事商业活动的权利,他们在华人集聚地张贴公告,广而告之,很快就家喻户晓。事件渐渐发展到“抢店”“砸店”甚至放火“烧店”,恐怖气氛日益浓厚。 P1-4,
定价:为出版社全国统一定价;
文轩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受系统缓存影响,最终价格以商品放入购物车后显示的价格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