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肖东发)
一、书缘·情缘
网络书缘/003
一个老百姓和她的泣血之作/006
怀念南都有“民间纪事”的日子/013
说说我所知道的光/018
结缘深圳报坛“三剑客”/022
天堂里要不要勇敢者代言?/032
二、编余琐言
新闻学需要更多的良知和胆识/037
修订本:让好书常葆市场活力/041
《走进美国大报》编后记/044
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自己的雇员/049
来自传媒航母的严峻挑战/052
媒体的扩张与扩张的理论/05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电业突围/058
通信革命的力量/062
品牌,媒体竞争之利器/066
三、作者答问录
访谈国宝级艺术大师——一项正在进行的文化“抢救”工程/071
美国报业像成熟得快烂的苹果——《对话美国报业总裁》作者苏荣才答问录/076
一个女心理医生的爱情新说/084
直面后单位社会/091
四、编辑业务探索
出版业发展不能背离出版规律/103
从南方日报出版社看报业资源整合/106
文化大省首先应是出版大省——也谈广东图书出版业的困境与出路/113
解析都市报发展的三大趋势/122
数字报纸发展的多媒体化趋势探析/127
英美男性杂志精准定位的启示/134
主流报纸如何向深度拓展——以《深圳特区报》最新改版为例/140
五、编辑出版教育
学而时习之/l49
那些花儿——《岛生活》序/151
《广州大学城一本通》序/153
六、深圳特区报高层访谈录
我见证了这张报纸跟特区一块成长——《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杜吉轩访谈录/181
我看中的是特区报的事业——《深圳特区报》原副总编辑许兆焕访谈录/184
没有风骨是当不好总编辑的——《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王荣山访谈录/187
报业集团今后还会有起来的时候——《深圳特区报》原社长兼总编辑吴松营访谈录/194
若不报道南巡我会终身遗憾——《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陈锡添访谈录/199
办报的最高境界是领导满意群众喜欢——《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王田良访谈录/206
七、一个编辑人的世界
广州出版界:急功近利 散兵游勇——答《新快报》记者问/217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访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赵泓/222
后记
怎样做一个网络编辑/156
在07级编辑专业介绍会上的讲话/160
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164
从就业趋向看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华南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建设为例/171
,赵泓,湖南岳阳人。1966年生。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世界图书出版广东公司策划编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编辑学会电子与网络编辑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出版业协会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历任贵州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编辑、南方日报出版社新闻编辑室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编辑的图书曾获国家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贵州省很好图书奖、广东省很好出版物奖等。参与国家“八五”重点社科基金项目及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主持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校级项目5项。主要著作有《风俗通义全译》、《中国人的新村梦》、《媒介品牌传播学》、《企业媒体公关与危机管理》等。参与撰写了《走向辉煌之路》、《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旗报——<深圳特区报>30年史稿》等书。在《新闻大学》、《中国编辑》、《新闻记者》、《出版发行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一个编辑人的世界》的内容主要包括该书作者担任南方日报出版社编辑时与作者的交往经历、与作者的对话、各类书评文章、关于编辑出版的论文、对深圳特区报高层的访谈及媒体对《一个编辑人的世界》作者的采访,从多侧面多角度体现出了《一个编辑人的世界》作者对中国出版业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编辑职业和编辑出版教育的理念。
, 当时出版社的总编辑是关健,他拍板定下出版这套“传媒前沿”丛书。这套丛书本来还包括美国记者协会科瓦奇的《新闻学要素》(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陈婉莹教授已经请人翻译好了,后来因为作者不同意译本做任何删节,出版社只好忍痛割爱。
陈婉莹教授回香港后,很快给我发来丛书的序言,里面写道: “这套‘传媒前沿从书’正是清华靠前传播研究中心通过细致的个案分析和综合分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在研究问题的成果。丛书尽管还有不足之处,但标志着清华新闻传播学的诞生。”
丛书中的《新闻学核心》赶在4月23日召开的“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亮相。这次会议由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靠前传播研究中心和汕头大学新闻信息传播系联合主办,李嘉诚基金会赞助。会议召开的前天晚上,我带着刚刚印出的200本新书上丫飞机,赶往会场所在地点北京东方广场的君悦洒店。
第二天上午,每位入会代表领到了一本猩红色封面的《新闻学核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韦钰,美国有名新闻教育家,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前主任贝蒂·迈斯格(Betty Medsger)教授,斯坦福大学新闻学教授吴惠连(Williamf.Woo),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圣何塞信使报》科技专栏作家丹·吉尔摩(Dan Gillmor),以及《中国青年报》副总编陈小川,《北京青年报》总编辑张延平等分别在会上发表了演讲。
坐我身旁的一位年轻学者带着同声翻译耳机仔细聆听,会间休息时闲聊,始知他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崔保国教授,从日本回来的博士。后来他成了我策划的《走进日本大报》一书的作者。
下午,光带着一帮国外专家去了国务院新闻办,赵启正主任跟他们进行了座谈。我则去新华社组稿,接着拜访了北京的一些作者和朋友。
26日返回广州时中途在岳阳站下车,想趁机在老家呆上两天。还没出站,就接到光的电话,说他现在汕头大学,第二天要去广州讲学,南方日报也安排了一场演讲,希望我们能在广州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