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思维范式的当代阐释

价格 30.4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前言: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境界与活力
章  问题的提出
  节  哲学思维及其范式自觉
  第二节  哲学思维范式的现代变革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分析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思维生成逻辑
  节  问题发起与路径转换
  第二节  异化劳动论的双重逻辑
  第三节  实践思维及其批判运作
  第四节  社会历史的深度追寻
第三章  马克思哲学提问方式研究
  节  马克思哲学思维的现实前提
  第二节  从实践出发看待问题本身
  第三节  哲学思维的深刻变革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问题领域的实质
  节  问题领域的现代革新
  第二节  社会历史的哲学考察
  第三节  “当下”维度及其逻辑深蕴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物质分析路径
  节  实践分析的方法精神
  第二节  物质分析及其逻辑效力
  第三节  经济学维度的可能性
第六章  马克思哲学的评价范式
  节  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彰显
  第二节  批判如何通向合理说明
  第三节  在历史与人道之间
第七章  马克思哲学发展方式探究
  节  逻辑与实践的双向互动
  第二节  差异时代与思维变革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后现代”意蕴
结语  范式自觉与思想推进
  附录一  不能离开“交往”理解实践活动
  附录二  海德格尔“现象学”思维述评
  附录三  哈贝马斯“交往范式”述评
  参考文献
后记,翟俊刚(1979— ),山西曲沃人,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教于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领域:马思主义基础理论,社会发展理论。至今已发表论文十余篇,个人专著一部。 ,马思哲学,严格来讲,并不是一种所谓术语翻新,而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思路的确立。《马思哲学思维范式的当代阐释》旨在对马思哲学的思维范式予以反思,试图抓住其与时俱进的鲜活的东西,进而指导、优化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研究。本书由翟俊刚著。,    马克思的现实生活遭遇,只是属于个人的人生经历,而没有其思想变革的内在深蕴。这样的看法既不符合客观现实,更不利于对马克思哲学思维变革的准确把握。马克思开创的新哲学,本身源自思想、理论与现实、感性的双向互动,而且这同时就构成其存在和发展方式。这意味着,单方面进行纯粹的学理“创新”(比如现象学),或者远离理论批判而一味跟随感性经验、事实材料,都不是实践思维本有的范式。走出大学之后,马克思实际"践行"的恰恰是这种动态、开放性的立场方法。马克思始终没有放弃或者轻视理论批判及其自我反思,始终将思想、观念的积极变革(即有效地说明现实本身)放在优先的位置。但这样的工作也决不是一种单纯的书斋式的哲学研究,而是紧跟其现实遭遇,围绕其现实境遇展开,包括问题的提取、立场的变革、分析方法的创新等等,无不是如此。
    由于尚未接近摆脱思辨哲学的抽象立场,一旦现实地面对观念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其实才展露无遗。普遍理性并不是从对现实世界的如实说明而来的,它的解释效力仅有且只有于抽象的思辨领域内部;而有待改造的客观世界,却并不体现真理、理性本身,而是处处表现出反面特征。比如现实的政治法律制度,实质就是压制、剥削人的等级制,它并没有体现什么平等、公正。对此,马克思不无讽刺地说道:“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很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解决问题的可能,其实就在于有效摆脱“自上而下”的思辨立场,在发现现实世界的秘密的同时,确立符合其实际状况的思维范式。这不仅要求哲学思维的指向、结果实行自我变革,而且探求、把握真理的方式也要实行变革。“不仅探讨的结果应当是合乎真理的,而且得出结果的途径也应当是合乎真理的。对真理的探讨本身应当是真实的,真实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种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中结果中是相互结合的。难道探讨的方式不应当随着对象而改变吗?”
    所谓探讨的方式随对象而改变,就是从对象的自身运动总结其观念形式。马克思此时的认识,为其进一步扬弃思辨范式提供了转机。尤其是对于什么是“哲学”本身,马克思也表达了全新的思考:“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好看好、很珍贵、很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正是那种用工人的双手建筑铁路的精神,在哲学家的头脑里建立哲学体系。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当然,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先是用头脑立于世界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
    这其实是思维出发点的自觉反思,此时的马克思已经开始认识到问题所在:“人们在研究国家状况很容易走进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既决定私人的行动,也决定个别行政当局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的方式一样不以他们为转移。只要人们一开始就站在这种客观立场上,人们就不会违反常规地以这一方或那一方的善意或恶意为前提,而会在初看起来似乎只有人在起作用的地方看到这些关系在起作用。一旦证明这些关系必然会产生某个事物,那就不难确定,这一事物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必定会现实的产生,在何种外在条件下即使已经有了需要,它也不可能产生。人们在确定这种情况时,几乎可以像化学家确定某些具有亲……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