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上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章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特征 第二章《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五章苏联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第六章东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 第七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第八章《社会学大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九章《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下篇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 第十三章实践本体论的建构与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第十四章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 第十五章重释唯物主义辩证法 第十六章重构唯物主义反映论 第十七章价值论的探求与建构 第十八章“拒斥形而上学”与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参考文献 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三、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四、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 上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特征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标志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形成和确立 三、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缺陷 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二、当作理论与实践之一致体看的马克思主义 三、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四、《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及其演变 二、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客体”与“研究对象” 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认识活动和价值哲学活动的统一 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社会发展和发挥功能的规律 五、历史唯物主义的党性:现实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科学的表现 六、《辩证唯物主义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概论》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五章 苏联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一、《哲学导论》:苏联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实现人类解放 三、马克思主要和基本的哲学思想:实践是初始的和性的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 五、恢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理想 六、《哲学导论》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六章 东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 一、南斯拉夫“实践派”与“辩证唯物主义派”的“体系论争” 二、民主德国柯辛与赛迪尔的“体系论争”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七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中国的形成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中国主导地位的确立 三、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和重建 四、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三个问题 第八章 《社会学大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唯物辩证法的生成 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三、《社会学大纲》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九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中的推广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章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 二、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五、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六、《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和实践内在统一的理论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唯物主义历史观 三、实践唯物主义的本性和功能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下篇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 第十三章 实践本体论的建构与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一、本体论的存在及其意义 二、本体论的“实践转向” 三、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四、限定中的超越: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五、实践: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六、实践:现存世界的本体 七、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理解的两种模式 八、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 一、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二、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三、现实的个人:人类历史的前提与产物 四、交往在物质生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 六、社会历史进程与自然历史进程的“相似”性 七、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第十五章 重释唯物主义辩证法 一、辩证法的“实践转向” 二、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 三、人类存在的矛盾与实践的内在矛盾 四、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及其历史 五、本体论批判与“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六、辩证法的实践“原型”及其理论抽象 七、恢复自然辩证法的本来面目 八、作为思维方式的辩证法:逻辑起点与基本规律 第十六章 重构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意识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二、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三、认识活动中的实践反思方法 四、“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方法 五、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 六、感性具体、思维具体和实践理念:认识的过程 七、思维的建构和反映论的重构 八、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方式、尺度和取向 第十七章 价值论的探求与建构 一、价值关系:本质上的利益关系 二、价值评价:认识的特殊形式 三、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 四、人的价值:创造价值的价值 第十八章 “拒斥形而上学”与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拒斥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二、以“实践”为基础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空间 三、以“实践”为基础实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5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先后获重量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重量奖8项。,有名学者杨耕在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阐述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本书通过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说明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苏联、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从本体论、辩证法、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等多维视角阐述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从“认识世界何以可能转向改变世界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应以“实践”为基础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现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