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导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概述
编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萌芽与确立
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早期译介和传播
节 早期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第二节 进步文艺社团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传播
第二章 左翼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初步实践
节 “左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活动
第二节 “左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第三节 左翼文艺运动五大批评模式的形成
第三章 鲁迅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设
节 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吸收
第二节 鲁迅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实践
第四章 革命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节 的“清醒的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
第二节 冯雪峰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
第三节 茅盾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
第四节 周扬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第五节 胡风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第五章 延安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节 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二节 “民族形式”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
第三节 “文艺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
第四节 两个方向的树立:延安文艺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探索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典范形态
节 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文艺思想
第二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经”与“权”
第三节 作为“中国形态”之典范的文艺思想
下卷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展与变异
第七章 “十七年”:主流文艺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改造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巩固
节 主流文艺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改造
第二节 苏联文艺理论模式的引进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补充和推进
第四节 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
第五节 文艺思想的宣传、阐释与实践
第八章 破与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血脉的接续
节 现实生活与文艺创作关系问题的中国化探索
第二节 人性和题材问题的中国化探索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变异
节 斗争哲学与“”文艺批评
第二节 “”时期文艺批评话语的基本特征及其运作方式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变异性表现
第三编 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实践
第十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艺学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节 文艺与政治关系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二节 “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关系”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三节 “形象思维”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第四节 “文艺批评标准”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十一章 新时期文学理论自主性的追求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节 “文学的主体性”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探索
第二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活动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十二章 社会文化转型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节 “人文精神”讨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探索
第二节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探索
第十三章 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节 “文化转向”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
第二节 理论创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实践
附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研究的回顾
后记
参考文献
,黄念然,1967年生,湖北黄冈人,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著有《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等。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或参与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曾获2009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很好成果著作类三等奖、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二等奖。,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历史为研究对象,在中国传播、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分析、总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从纵向上全面梳理了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历史进程,从横向上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复杂态势作了深入的逻辑整合,为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当代形态提供了反思性研讨的历史维度。,
定价:为出版社全国统一定价;
文轩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受系统缓存影响,最终价格以商品放入购物车后显示的价格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