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群学正名(2)
二 群学要义(9)
三 群学特质(19)
四 群学新命(26)
前言 欲兴其学先正其史——略谈中国社会学史研究(1)
一 为什么要重新书写中国社会学史(1)
二 关于“群学”与“社会学”(4)
三 为什么要重视命题演进史(8)
四 《中国社会学史》卷兼具“群学概论”性质(11)
上册
章 群学创立的社会基础(1)
引言(1)
节 人文之本:群学与先秦中华文明高峰(3)
第二节 秩序重构:群学与春秋战国社会剧变(8)
第三节 事在人为:群学与先秦士阶层崛起(14)
第四节 天赐良机:稷下学宫与荀子际遇(29)
结语(39)
第二章 群学创立的思想基础(42)
引言(42)
节 群聚与群分:从文字考古学考察群学的悠远源头(42)
第二节 交汇与争锋:从百家争鸣中的诸子之学梳理群学的思想资源(61)
第三节 积淀与传承:先秦诸子的“四群”论述(117)
第四节 集成与创新:荀子群学的体系建构(123)
结语(128)
第三章 群学的基础性命题(130)
引言(130)
节 群:人类的存在形式(131)
第二节 伦:群的基本结构(166)
第三节 仁:群的建构理念(194)
第四节 中庸:群的和谐之道(217)
结语(250)
第四章 合群的基本命题(251)
引言(251)
节 参天地:合群的前提(253)
第二节 修身为本:合群的根基(273)
第三节 修身以礼:合群的原则(310)
第四节 修身入群:合群的方法(335)
第五节 修身以学:合群的途径(369)
结语(389)
下册
第五章 能群的基本命题(393)
引言(393)
节 家:能群的基础(396)
第二节 各循其礼:能群的规则(418)
第三节 齐家有道:能群的方法(457)
第四节 家齐而国治:能群的归宿(492)
结语(521)
第六章 善群的基本命题(523)
引言(523)
节 以民为本:善群的基础(525)
第二节 礼法并重:善群的方略(546)
第三节 尚贤使能:善群的关键(601)
第四节 富民强国:善群的手段(616)
第五节 修养政德:善群的保证(655)
结语(686)
第七章 乐群的基本命题(688)
引言(688)
节 公天下:乐群的理念(689)
第二节 和为贵:乐群的基础(703)
第三节 和而不同:乐群的原则(730)
第四节 兼爱相利:乐群的手段(747)
第五节 天下大同:乐群的理想(766)
结语(794)
第八章 总结:论群学元典——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个版本(797)
引言(797)
节 “一线四层”:群学元典的基本格局(799)
第二节 环环嵌套:群学命题体系的原本结构(806)
第三节 整合—贯通:群学命题体系的演进逻辑(811)
结语(816)
参考文献(820)
索引(837)
后记(855)
,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943年4月8日生于山东蓬莱,1967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和1987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2年评为研究员。1995-2006年先后担任社会学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1996年评为重量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8-2006年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2001-2005年任靠前社会学会(IIS)副会长。为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6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社会认识论、社会发展理论、福利社会学、时空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史。独著:《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底线公平福利模式》;合著:《福利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概论》《时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等。,本书阐述了群学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论证了群学是先秦中华文明高峰的结晶,是春秋战国社会剧变的产物,是先秦崛起的士阶层的智慧集成,是世界历目前无与伦比的百家争鸣的硕果,稷下学宫是群学的孕育之地,苟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群学当之无愧的创立者。由此证明了严复、梁启超、费孝通等的论断,从而中国社会学史应该从战国末期开始重新书写。该书从浩瀚的文献中梳理和筛选出100多个群学命题,构成群学元典形态,这是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一个版本,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学话语体系、学科体系的历史基础。,
定价:为出版社全国统一定价;
文轩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受系统缓存影响,最终价格以商品放入购物车后显示的价格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