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火-人与计算机的未来

价格 39.8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7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通过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动的故事,介绍了计算机爱好者以怎样的创新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将计算机技术的力量包装在一个小巧玲珑的机壳里,实现了个人拥有计算机的梦想。同时以的视角讲述了苹果、微软、太阳微系统、网景、莲花以及甲骨文等公司的创业者们在实现个人计算机梦想的过程中创业的艰辛、守业的艰难、失败的痛苦,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奋斗的精神以及在技术上不断前进的历程。

目录

Part1   PC行业的星星之火
003  “会思考”的机器
012  晶体管的问世
016  微处理器时代到来
026  个人计算机呼之欲出
031  年轻的黑客诞生
Part2   勇敢者的游戏
039  市场之争
044  舍命一搏
054  初试牛
059  产品完善
064  竞争升级
069  辉煌不再
Part3   创造奇迹和奇迹背后
077  后来者居上
081  经营至上的理念
085  目标产生奇迹
088  奇迹背后的隐忧
092  财务危机
095  失败的价值
Part4   从俱乐部到企业的诞生
101  计算机普及化
106  伟大的霍姆布鲁
111  潮涌一般的革命
115  行业成型
121  利益外的微机企业
126  由谁制定标准
134  霍姆布鲁计算机俱乐部的传统
……

摘要与插图

   基利安在为IMSAI设计计算机方案的同时,范纳塔脑子里有了一个新的产品思路,那就是Hypercube,即超立方体结构,这个想法的酝酿也是来自于那次聚餐。所谓的Hypercube,是把多个微处理器连接在一起,使得微机具备类似大型计算机的功能。范纳塔的这个思路很受市场的重视,他迅速在旧金山海湾区开始讲演,有好几百位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听过他的讲演。这么多场讲演当中,他感觉自豪和骄傲的就是可以站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讲台上演讲。
    新闻媒体也开始关注Hypercube的设计思路,像《计算机世界》和《数据自动化》都留下了重要版面来报道它。范纳塔的这个思路尚未有成型的产品出来,人们就已经很重视了。那些总在追踪计算机技术变革的媒体,范纳塔的这个思路无疑就是提高小型微机作用的途径。IMSAI从1975年1月开始了计算机的早期生产,米勒德和奥姆龙的费伯又见了一次面。这一次会面安排在了IMSAI公司,费伯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踏实。费伯认为把基利安开发的计算机也应该和牛郎星一样成套售出,毕竟用户不可能自己组装计算机。
    不过费伯在IMSAI参观的时候,由于听到众多通过电话来订购计算机的客户时,他的想法有些转变了,次年他就成了IMSAI销售部的主任。
    IMSAI对员工的要求费伯适应起来很困难,他不同于其他员工,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很难受他人支配。费伯的行事风格与米勒德对其他员工要求老老实实忠诚于自己的作风有很大的不同。
    费伯作为IBM的老员工,长的就是产品推销和新经营项目的开创,这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才有的特质。
    在IBM的时候费伯就发现自己的营销经验丰富,到了IMSAI,正巧米勒德的团队就需要一个这样的核心人物,毕竟在米勒德看来自己公司的关键机构就是产品销售组。
    在费伯雇用的众多销售员中,比尔·洛斯是比较早的一位。这位推销员还拥有哲学学士学位,而且他也同众多IMSAI的老员工身上的素质不同,他甚至一点也不了解计算机,即便是这样,他对自己的推销能力还是有自信的。
    此外,IMSAI还有一大批负责计算机生产的员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和IMSAI老员工的素质和类型有着天壤之别。
    IMSAI在1976年秋时开始生产由基利安设计开发的8080计算机。
    很显然,从这时起,IMSAI和MITS在计算机整机生产的市场上也有了正面的竞争。
目标产生奇迹
    一台计算机的生产只不过是研制性的制造,从两台开始就是生产性的制造了。那么究竟是制造一台还是制造两台,这一直都是个问题。
                                                           ——IMSAI公司计算机维修人员托德·费希尔
    在IMSAI公司里,托德·费希尔情的事情就是给设备修修补补。费希尔曾经在空军服役过,那期间他学会了修理电子设备。之所以学这门技术,是因为他希望自己退役之后也能够做相关的工作。服役期满了以后,费希尔进了IBM,开始做修理打字机和穿孔机的工作。不过不久他就离开了IBM,不是他不喜欢自己的修理工作,而是在那个时候IBM对于很多在旧金山海湾区长大的孩子来说总是象征着巨大的强权和企业官僚主义。
    费希尔辞掉了IBM的工作,就开始通过修理乐器养活自己。他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登上了旧金山摇滚乐的舞台,在舞台上一展自己的才华。1968年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