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河南新安县铁门,豫西名镇,坐落在洛阳通往西安的崤函古道上。小说的主人公赵耕郊及他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作品描写了赵耕郊作为一个革命者,耿直的性格,曲折的一生,一个战斗者的传奇,一个蒙冤的叹息。
摘要与插图
出铁门考上大学回家告禀
碰见客村外巡风
新安县铁门,豫西名镇,坐落在洛阳通往西安的崤函古道上,陆军上将张钫的家就在这里。
将军有个表弟叫赵文升,住在宜阳县盐镇刘岭村。刘岭离铁门镇不远,离盐镇街也不远,和渑池县交界,是个“三不管”的地方。赵文升膝下五个儿子,有水地旱地三百多亩,街面上还开着盐行钱庄十几家生意。虽说是大户人家,但仍然省吃俭用。
清明过后,天气渐渐暖和起来,赵文升戴顶破毡帽,穿一身补丁衣裳,到村外看庄稼。他五十郎当岁,中等个儿,黑红脸庞布满皱纹,好像陈年的核桃皮,眼睛不大,一眨一眨透着精明。站在路边放眼望去,只见丘陵起伏,沟壑纵横,远处可见苍苍茫茫的熊耳山。这熊耳山从这边看过去,还真他娘的像一只狗熊耳朵支棱着。
正在端详时候,一个剃头匠挑着剃头挑子走过来,向他打听:“哎,老头儿,你看见刘岭的赵文升老掌柜没有?”
赵文升不紧不慢地走着,好像没有听见。
剃头匠走上前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大声地问道:“喂!你看见赵文升没有?”
赵文升抬头,看见他贼眉鼠眼的,脸上有几个麻子,心想,凭这长相就不是个好货,便摇摇头说道:“我耳背,听不见你说的啥。”
剃头匠骂了一句:“真他娘的骚气,碰见个聋子!”挑着剃头挑子走了。
离铁门街南寨门不远,一个青年学生骑着自行车,沿着一道叫涧河的小溪走进沟口,他扎好车子,蹲在河边洗脸,仰望着东西对峙的崖头,不住地赞叹:“鬼斧神工,黑红色的石头真像一道铁门!”心想,铁门镇可能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吧?
也在小溪边洗脸的剃头匠,偷偷地打量着他,只见偏分头,白净脸儿,稚气中透着聪明,穿一身学生装,干干净净。剃头匠试着问了一声:“回家?”
学生随口回应:“回家。”
剃头匠问:“哪村的?”
学生说:“刘岭。”
剃头匠听说他是刘岭的,站了起来,拱拱手说道:“借光,请问小哥一路过来,看见赵文升赵老掌柜没有?”
学生见剃头匠打听自己的爹,便扭过脸,注意地看着他问道:“你打听他干什么?”
剃头匠拍拍剃头挑子说:“来为他老人家剃头。”
学生说:“剃头,你应该到村里去找他啊。”说完,骑上车子走了。
剃头匠朝着他的背影喊了一句:“去啦,赵老掌柜不在家!”
赵文升走着走着,看见路上有一堆驴粪蛋儿,还冒着热气,他弯着腰正要上前去捧,青年学生骑着车子从坡上冲下来,躲闪不及,将他撞倒,学生自己也翻了个跟头,跌坐在地上。
赵文升爬起来,磕头如捣蒜:“好汉!我是赵文升,和铁门街张伯英将军有亲戚,和张伯英将军有亲戚!”
青年学生也急忙爬起来,上前去扶他:“爹,我是耕郊呀!”
赵文升抬起头,看见是小儿子,惊喜地说:“是老五呀!我当遇见客啦。”
赵耕郊为爹拍打身上的灰土,问道:“爹,碰住啥地方没有?”
赵文升只顾高兴,忘记了疼痛:“你爹我是地里的料礓石,摔不烂,结实着哩。你不在洛阳学堂里念书,回来弄啥哩?”
赵耕郊说:“爹,我考上国立西北农学院啦。”赵耕郊取出录取通知书递给爹。
赵文升接过来细看,边看边说:“这个大学主贵就主贵在农字上了。回去叫你妈、你哥哥们、你嫂子们都看看,咱家也出大学生啦。”他把通知书交给赵耕郊,挽起袖子把驴粪蛋儿捧进毡帽里,准备往庄稼地里倒,赵耕郊看见,赶忙接过来。
赵文升笑着问:“你已经考上大学啦,不嫌粪脏?”
赵耕郊说:“爹常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嫌脏,我就不考农学院啦。”把驴粪蛋儿倒进地里,扭身看着爹一身补丁衣裳说道,“爹,你该换换穿戴啦。”
赵文升接过毡帽,拍打拍打戴在头上:“不出门不见客,换啥。”
赵耕郊从身上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