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代学者论著文库·多主体系统:概念、方法与探索》试图全景性地总结多主体系统理论和应用的现状和愿景,梳理学习多主体系统的知识体系,分析多主体系统理论发展中的困难和对策,使得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能够更容易地把握多主体系统的全貌,并从中发现可能的研究和实践线索,进一步推动多主体系统理论和应用向更广阔和更纵深的方向发展。
目录
绪论
1 多主体系统起源
1.1 分布式人工智能
1.1.1 合同网协议
1.1.2 分布式车辆监控实验台
1.1.3 分布式问题求解的合作策略
1.1.4 多主体计算环境
1.1.5 小结与讨论
1.2 基于个体的建模的需求
1.2.1 微仿真
1.2.2 选举仿真
1.2.3 分布式行为模型
1.2.4 基于主体的建模
1.2.5 小结与讨论
1.3 软件主体
1.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2 多主体系统一般性理论
2.1 主体及其行为
2.1.1 主体
2.1.2 主体的行为模型
2.1.3 主体间的通信
2.2 从外部世界到环境
2.3 多主体系统
2.3.1 多主体模型
2.3.2 多主体系统架构
2.3.3 多主体系统分类
2.3.4 主体间的交互
2.4 FIPA的标准化努力
2.5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3 多主体系统仿真
3.1 多主体系统建模
3.1.1 系统时间
3.1.2 主体、环境和耦合
3.2 多主体系统与计算机仿真
3.3 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概念
3.4 多主体系统建模的有效性
3.4.1 分析框架
3.4.2 环境
3.4.3 主体行为
3.5 仿真器设计
3.6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4 智能与复杂性
4.1 智能
4.1.1 智能与大脑
4.1.2 明斯基的主体
4.2 人工智能
4.2.1 定义与研究内容
4.2.2 计算主体
4.2.3 多主体系统
4.2.4 小结与讨论
4.3 复杂性一系统动力学的观点
……
5 主体架构
6 软件思考
7 多主体系统研究线索
术语中英文对照
名词索引
摘要与插图
在自然与社会系统的研究中,主体代表的一般是一些真实生命的实体,例如,人、动物、生物和植物,它也可以代表由这些生命组成的群体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和市场等一些实体。对主体行为的研究主要来源于我们从外部的观察、已知的规律或通过分析形成的推测和假设。因为,今天的科学还不能提供对这样一些实体的认知。更为严重的是,研究者们对关于这些实体的知识、规律和假设等内容也未形成普遍的共识。大多数研究者是从观察到的系统层面的现象出发,并以重现这种现象为研究目标进行主体的行为设计。这些设计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主观特征和随意性。一分为二地看,如果多主体系统不能重现已经观察到的现象,那么多主体系统设计的某些方面一定是出了问题;其次,即使它能够重现已经观察到的现象,也不能保证它的设计没有问题。苛刻的学者会觉得,建立一个已知结果的模型和仿真没有太大意义。而实际上,这些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象的形成条件和过程,获得主体行为的更可靠的知识以及可能发现一些新的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从生命意识方式的探讨①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生命体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即反应行为和思考行为:
(1)反应行为。这是一切生命体所具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生命体刺激触觉反应的行为意识,是一种生物性的生成。反应行为是生命体自主性的一种显现,是基础的生命行为。
(2)思考行为。思考依赖于生命体的概念意识。概念意识是一种基于符号的抽象和概括的逻辑建构能力,主要包括:知识表达、记忆和推理能力。思考行为是动物和人独有的能力。
所有低级生命体一般只有反应行为,而生命体可以同时具有反应行为和思考行为。受生命体观察和建模的启发,是在智能人工系统研究中,主体的行为模式发展成为3种不同的主体架构,即慎思型架构、反应型架构和混合型架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