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需要规模化的数字出版内容资源。作为内容组织和管理的有效工具,元数据对于出版内容资源整合及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元数据标准的要求对内容资源进行规范化描述,可以有效地促进内容资源的处理、交换、共享和开发利用。
本书先介绍了数字出版元数据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然后针对数字出版全流程所涉及的元数据标准的内容、功能和特点给出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包括用于出版物及其内容资源标识的ISBN、ISSN和DOI等标准,以及用于出版物及其内容资源描述的DC元数据、机读目录格式和图书ONIX等标准,并给出一些元数据标准的应用示例。本书还对不同元数据的转换技术进行了介绍。
目录
第1章 数字出版元数据概述
1.1 数字出版概况和发展
1.1.1 什么是数字出版
1.1.2 数字出版在我国的发展
1.2 元数据及元数据标准概况
1.2.1 什么是元数据
1.2.2 什么是元数据标准
1.2.3 元数据标准在数字出版中的作用
1.3 数字出版元数据标准概要
1.3.1 标识类标准
1.3.2 描述型元数据标准
1.3.3 元数据的互操作
第2章 标识类标准
2.1 ISBN及其在中国
2.1.1 标准书号的起源及发展
2.1.2 ISBN在中国的引入及发展
2.1.3 现行中国标准书号的构成
2.1.4 中国标准书号的实际应用
2.2 ISSN及其在中国
2.2.1 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起源及发展
2.2.2 ISSN在我国的情况
2.2.3 数字出版环境下的ISSN-L的出现和发展
2.3 ISRC及其在中国
2.3.1 标准音像制品编码的起源和发展
2.3.2 中国标准录音制品编码
2.3.3 ISRC的管理与应用
2.4 ISAN、ISTC、ISWC及其在中国
2.4.1 ISAN及其在中国
2.4.2 ISTC及其在中国
2.4.3 ISWC及其在中国
2.5 DOI及其在中国
2.5.1 DOI的起源及发展
2.5.2 DOI在我国的情况
第3章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3.1 CIP的起源与发展
3.1.1 CIP含义的理解
3.1.2 图书在版编目的起源
3.1.3 图书在版编目在国外的发展
3.1.4 图书在版编目标准
3.1.5 中国图书在版编目的发展历程
3.2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3.2.1 标准中的术语及定义
3.2.2 著录数据
3.2.3 检索数据
3.2.4 项目标识符
3.2.5 内容标识符
3.2.6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选取规则
3.2.7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的印刷格式
3.3 图书在版编目在我国的应用及其意义
3.4 CIP的发展趋势
3.4.1 ECIP
3.4.2 CIP for E-Books
第4章 中文图书标识规则
4.1 编制背景与过程
4.2 相关标准
4.2.1 GB/T 12450—2001图书书名页
4.2.2 GB/T 12451—2001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4.2.3 GB/T 5795—2006中国标准书号
4.2.4 GB/T 3792.2—2006普通图书著录规则
4.2.5 CY/T 39—2006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
4.3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4.3.1 范围
4.3.2 标识数据的构成
4.3.3 标识数据的描述结构
4.3.4 数据元素的描述
4.3.5 标识数据的构成
4.4 本标准的应用
4.4.1 中文图书标识数据应用实例
4.4.2 标识性编目
4.4.3 对数字出版的意义
第5章 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
5.1 CY/T 39—2006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概述
5.1.1 编制背景
5.1.2 编制过程
5.1.3 标准的定位
5.1.4 标准的
5.2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5.2.1 概述
5.2.2 图书流通信息交换的内容
5.2.3 图书流通信息数据元素
5.2.4 文本文件交换规则
5.2.5 XML文件交换规则
5.2.6 XML文件输出实例分析
5.3 本标准的应用
5.3.1 打通行业信息链,提升供应链价值
5.3.2 掌握出版动态,满足市场需求
5.3.3 实现资源共享,加速商品流通
5.3.4 合理利用资源,降低交易成本
5.3.5 引用信息技术,规范业务行为
第6章 中文机读目录格式
6.1 机读目录格式概述
6.1.1 机读目录的起源
6.1.2 MARC的特点
6.1.3 CNMARC的产生
6.2 CNMARC主要技术内容
6.2.1 范围
6.2.2 CNMARC格式结构
6.2.3 记录头标详细内容
6.2.4 数据字段详细内容
6.3 CNMARC应用及记录样例
6.4 数字出版环境下MARC的发展
第7章 DC元数据
7.1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概述
7.1.1 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对元数据标准的需
摘要与插图
序言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出版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转型发展的助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直投等传播渠道,并以PC 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视、iPad等阅读终端为接收载体的全新数字出版读物,已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毕升的活字印刷到王选的激光照排系统问世,技术元素始终是出版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源动力。进入21 世纪,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飞速发展成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使得以思想传播、知识普及、文化传承、科学交流和信息发布为主要功能的出版业可以持续、广泛地提升其影响力,同时大大地缩短了信息交流的时滞,拓展了人类交流的空间。计算机芯片技术、XML 及相关标记语言技术、元数据技术、语义技术、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数字排版及印刷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权利管理技术等一大批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提升了传统出版产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同时极大地扩展了新闻出版的产业边界。
如同传统出版业促进了信息、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一样,数字出版的多业态发展也为20 世纪末期开始的信息爆炸转变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知识文化服务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197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便提出了UNISIST 科学交流模型,将出版业所代表的正式交流渠道置于现代科学交流体系的中心位置。进入21世纪,理论界又预见到,网络出版等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出现正在模糊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界限,更可能导致非正式交流渠道地位的提升。
随着以读者(网络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交流模式,比如博客、微博、微信和即时通信工具等新型数字出版形态的不断涌现,理论构想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通过不断应用新技术,数字出版具备了与传统出版不同的产品形式和组织特征。由于数字出版载体的不断丰富、信息的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及由于网络带来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传播空间的迅速扩展,使得数字出版正在成为出版业的方向和未来。包括手机彩铃、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网络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在线音乐、网络动漫、互联网广告等在内的数字出版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在2006年,我国广义的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仅为260 亿元,而到了2012 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已高达1935.49 亿元,其中,位居前三位的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手机出版,总产出达1800 亿元。而与传统出版紧密相关的其他数字出版业务收入也达到130 亿元,增长速度惊人,发展势头强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建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做出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并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将推动数字出版确定为国家战略,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大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作为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领军者之一,电子工业出版社依托近年来实施的一批数字出版项目及多年从事ICT 领域出版所积累的专家和学术资源,策划出版了这套“数字出版理论、技术和实践”系列图书。该系列图书集中关注和研究了数字出版的基础理论、技术条件、实践应用和政策环境,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成功经验,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为我国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该系列图书的编辑出版适逢其时,顺应了产业的发展,满足了行业的需求。
毋庸讳言,“数字出版理论、技术和实践”系列图书的编写,在材料选取,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等方面肯定会存在不足,出版者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