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本老紫砂爱好者写给老紫砂爱好者的书,一本历经六年精心写成的书,一本记录着紫砂收藏过程中爱与恨、苦与乐、经验与心得的书。
紫砂的在何时出现?
为什么紫砂出于江南,高年份紫砂器多出于北方?
宫廷紫砂的前世与今生
新老紫砂鉴定的秘诀
类紫砂窑口与宜兴窑的区别
这些问题将在书中一一探讨揭秘。
目录
序
台湾紫砂学者、唐人工艺出版社总编黄健亮先生为本书题写序言
自序 一本收藏爱好者写给收藏爱好者的书
图文部分
紫砂茗壶
1、 明代紫砂壶
2、 清三代紫砂壶
3、 清中紫砂壶
4、 清末、民国紫砂壶
紫砂雅器
1、 紫砂茶叶罐
2、 紫砂茶杯
3、 紫砂文房
4、 紫砂赏器
5、 平定窑
图录索引
结束语
摘要与插图
《紫韵雅集---明清紫砂赏鉴》试读版序
一生,总有些收藏。
狭义的收藏大都是具象之物,古董、器物、书籍、字画之属;广义的收藏则包含了抽象的亲情、爱情、友情、回忆等等;几乎所有有形无形的、可宝可惜的、可感可叹的,通通都是收藏的对象。于是,浮现一个「收藏」的关键词——「情」!
器物本无情,无感无乐,无悲无喜,看尽兴亡事,不论是非心,人们于是用了一个无生命的「它」或「it」来称呼。然而器物又实则是一面镜子,它的无语总能反射出收藏者的情愫,你越爱它,它就似乎越爱你,「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于是乎,器本无情亦有情,升华为受人宝爱的「她」。
诚然,古物收藏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金钱,但一位收藏家的成果丰硕与否,却与财力无必然关系,美国金融学家约翰马吉(John Magee)曾说:「金钱不能代表一切。能够代表一切的,或者说几乎能够代表一切的,是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Abraham Maslow)更认为即使人类的物质需求都获得满足了,仍然会产生新的不满足,这就是对于「求知」和「求美」的需求。当然,对于「知」、「美」的追求是不会有止境的,而古物收藏恰恰满足了这种深层的「心理需求」与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既然是古物收藏,必然会面对「真伪」的问题。理论上,「真伪」应该就像「是非黑白」一样,泾渭分明,含糊不得。然而当我们对一件器物产生情感之后,价值判断的天平就由「理性」的这端慢慢游移到「感性」的那端。爱物之情往往是没缘由的,也或者是盲目的,这从来都是一道「选择题」,不是「是非题」。
这种「欲令智昏」的情况,在兼具「器用」功能的文物,诸如紫砂壶上面明显。曾经看过一段文字:「在收藏的茶具中,有一把从陕西农家淘来的石榴树蛙壶是我的。……主人只知道是他爷爷的爷爷留下来的,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用此壶泡上西湖龙井「…汤色清洌,幽香四溢。细饮慢啜,甘香而不洌,淡然似无味,稍后,又觉有一种太和之气,此无味之味,乃至大味也。……朋友们无不惊叹壶的精美、茶水的纯正,纷纷称赞我的眼光、收藏有道,看着朋友们羡慕的眼光,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想,对于紫砂史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石榴树蛙壶是蒋蓉大师创制于1990年代,作者淘来的壶显然并非旧物,甚至可能是赝品,但是此壶带给新主人的饮茶乐趣与广获赞誉所满足的「心理需求」却是千真万确的,旁人更是无从置喙,因为「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虽说玩藏之乐在于人与器的互动感应,而不是在于价格的高低贵贱,甚至不在于真伪。然而,在古物收藏的天平上,毕竟还是要从「理性」这一端出发的,《周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因此,对于收藏领域的专业知识一定要时时充实,吸收新知,才能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也才能体会到收藏的真正乐趣!若是凡事但求「随缘」,不求甚解,生冷不忌;或是顽固不化,「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那充其量就只是一个敝帚自珍的器物保存者罢了。
谈到近代的紫砂收藏,两岸三地不乏收藏数百逾千的紫砂大藏家,香港茶具文物馆的罗桂祥先生,便是人尽皆知的收藏耆宿。而在紫砂热的台湾,更拥有数量惊人的收藏家,许多博物馆级的紫砂佳器都隐身在他们的保险库、陈列室当中。就现实面而言,这些收藏家不但为紫砂市场挹注了丰富的资金,更重要的是透过他们完善的典藏环境,完整保存了多少紫砂精品,维护了这些属于世世代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资产。
进入廿一世纪后,文物收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随着拍卖市场渐趋成熟,加上网络环境带来的便利,信息流、文物流急速涌动,只要有心、勤快、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