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宋金茶盏》以古人品茶悟道引出茶盏主题,按照南方窑系与北方窑系两大块分别介绍不同窑口的茶盏特征。一件件精美的瓷盏子跃然纸上,尽显清雅、古朴之气。使读者对宋瓷的美学意蕴有些体悟。梳理出一段茶文化的文明轨迹。
目录
茶事
about TEA
茶盏
TEA BOWLS
集盏
THE COLLECTION OF TEA BOWLS
南方窑系
KILN SYSTEM OF THE SOUTH
北方窑系
KILN SYSTEM OF THE NORTH
附录
APPENDIX
相关年代
Chronology
图片索引
Image Index
摘要与插图
茶事这个话题有点趣味,提起茶的历史,会聊到一个人物——陆羽。这位被誉为“茶圣”的唐朝人,在其《茶经》一书中认为,饮茶“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意思是:饮茶的风气盛行于唐朝,长安、洛阳和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
唐以前,茶是作为药用的。唐之后,饮茶方式有所变化,方法也不止一种,但大体上是将焙干的茶饼碾为细末,放入锅釜中煮沸之后,盛入茶盏,点少许食盐后饮用。
锅釜中的茶汤每煮沸一回,味觉都会有变化,陆羽认为第二沸的味道口。
唐代有位诗人名叫卢仝,偶得友人赠送的贡茶,煎煮之后连饮数碗,诗情大发,写下一《七碗茶歌》,其中唱道: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今天读来,不免有点诧异,饮茶竟能如此疯癫、如此之“嗨”。对此,历代文人多有应和,北宋的苏东坡就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唐代有许多喜好喝酒的文人,留下不少与酒相关的诗文;也有许多好饮茶的文人,也留下一些与茶相关的诗文,比如柳宗元、杜牧、白居易、元稹、韩愈。唐代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饮茶后写诗一:
九日山僧院,
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
谁解助茶香。
皎然、陆羽与书法家颜真卿同为挚友,常在一起饮茶赋诗。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之后,怀念这一君子之交,为此建了“三葵亭”。
诗僧皎然,茶圣陆羽,书圣颜真卿,正是一幅“高仕图”。
唐之后是五代,虽是一派乱象,饮茶之风依旧不衰,瓷器茶具的烧制优良,包括南方的越窑、北方的邢窑,这一时期的制瓷工艺直接影响了北宋。
历,宋朝是中原文化的盛期,经济上也比较富足,但给后人的印象是重文轻武,文化大家辈出,面对外族却屡吃败仗,签署屈辱条约。但政权是一回事,生活和艺术又是一回事,宋人追求安逸、崇尚雅趣、讲究吃喝,所谓“茶事”又有了升级版。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福建的建州设立了皇家茶园,名为“北苑”,设专职监制御用茶业。
初期的御制茶饼上压有龙纹和凤纹图案,时称“龙凤团茶”。其制作有多道工序,包括采茶、蒸茶、研茶、焙茶等。先要选择清明时节的嫩叶,通常是在日出之前,女子净手之后用指甲尖来摘取,以免受到体温的影响,再细选出长短近似的叶片进行蒸,之后研磨成泥膏状,再经模具压制成饼,以炭火焙烤成型。精工细做,不计成本,产量显然有限。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建州“北苑”皇家茶园御贡“龙凤团茶”计“一斤八饼,共五十余斤”。此类团茶为皇家垄断,有时也会赏赐给臣子。
宋仁宗时,蔡襄撰写《茶录》一文,刻印成书时,欧阳修为之作序,其中写道:“茶为物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叙所谓上品龙茶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贡焉。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赏辄赐,唯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
瞧瞧,在一次祭祠大典之后,皇帝开恩赐茶,级的大员,四位平分一块御制茶饼。这不是野史,也非戏说,而是宰相欧阳修的亲身经历。蔡襄是分管皇家制茶的官员,又是北宋“苏、黄、米、蔡”四位书法名家之一。
至宋徽宗时期,皇帝赵佶对茶事更加精益求精。当时有一款御制团茶的制作方法是:将新茶嫩叶的外皮去掉,留取一缕细芯,放入泉水中浸泡,形成银丝白线后,取出压制成形,再焙烤成“团茶”。时称“新龙园胜雪”。此类做法有点像菜肴里的烧“孔雀舌头”。有史学家将北宋的灭亡归结于皇帝的穷奢极欲,具体说就是像赵佶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