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自选集

价格 3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1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高岭自选集》收集了作者历年来发表的艺术理论、批评和艺术家个案研究文章以及关于艺术生态领域里的艺术园区问题、艺术市场问题,艺术价值领域里的价值观问题,视觉研究中的图像、形象、抽象和意象问题以及中国艺术的传统与再造问题。近年来在艺术界十分敏感和热门话题,作者都了专题讨论,甚至于个别话题作者都有的观点,比如价值观与当代艺术的观念底线问题等等,论点、论据饱满,读其文章,往往有意外收获。

目录

 何为艺术
 
003 艺术的两大支点:艺术家与世界
012 艺术的边界:一个当代情境中的老问题
018 二十年后的艺术:一个想象力和判断力的试验场
 
 新艺术的研究与反思
 
023 走出平面的装置艺术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实验艺术(之一)
028 行为艺术:艺术家的尴尬还是社会的尴尬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实验艺术(之二)
033 中国女性艺术:在开放和自由中寻找自我
038 动物凶猛——动物艺术的中国方式
 
 艺术纵横谈
 
055 要创造思想——高岭访谈录
069 对中国当代艺术新体貌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艺术的境遇与问题
 
075 本土情境与话语:一个中西方二元对立的预设?
085 何去何从——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与现状的思考
 
 艺术与社会
 
099 当代艺术中的公共性不等于公共性的当代艺术
102 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之我见
 
 艺术与市场
 
115 感受金钱,面对生存
119 市场情景中艺术作品的价值本质
 
 艺术的生存空间与群落生态
 
127 同舟共济,还是刻舟求剑?——当前艺术园区局势之我见
131 “北京东村”对于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意义
136 从新蓝顶看全国艺术区生态的发展模式
 
 艺术批评的本体
 
147 从批评的死结中出走——关于作品意义的批评的批评
160 格林伯格:他的艺术批评观及其对美国现代艺术的影响
166 当艺术批评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
 
 艺术批评的生态
 
173 关于批评市场化问题的一次通信
177 市场情境中美术批评的一点设想
180 市场、策展与批评,你究竟选择谁?
 
 
 艺术与批评的价值观
 
189 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要喜爱当代艺术?
——也谈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的核心价值观问题
195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 一个既然提出就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
210 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艺术观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
    ——从王林旭的超象绘画三谈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观
215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历史写作价值认识之我见
 
 视觉研究
 
225 象与像:视觉艺术的两个维度
234 黑白灰——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视觉美学特征
247 “当代·红光亮”——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视觉特征
 
 中国艺术的传统与再造
 
261 中式意识——审美营造的当代复兴
275 环境与家园:中国艺术家的当代问题
    ——为第25 届亚洲美术展而写
278 自然的第三种状态
    ——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及其对于当代世界的意义
 
 后记

摘要与插图

        艺术的边界
         一个当代情境中的老问题
 
在当代重提艺术的边界这个问题似乎是如此不合时宜,因为众所周知,自现代艺术以来,突破传统的艺术概念,使艺术的边界不断拓展已经成了现当代艺术的一条“不变的法则”。仅就艺术创作的媒介边界而言,一百年来综合材料、装置、行为表演、影像艺术等的出现,就一再将传统艺术媒介的边界扩大。
没有人会更多地对艺术表现媒介和手段的拓展和丰富持有疑义,但是却对这种物化形态的媒介和手段背后所蕴含的艺术观念和审美取向心存疑惑。这种现象给艺术活动的创作、批评和接受三方都埋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成为人们面对纷繁复杂而莫衷一是的当代艺术时激烈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代表性的是近三年来围绕中国各地出现的某些行为艺术例证的争论和法律诉讼
其实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所有各方面争论的背后是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分歧与差异使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艺术与美是同体的。这段时期的起点可以从文艺复兴算起,那时的人们为了把艺术从技艺的层面提升起来,转而求助于古希腊文物中所蕴含的美的元素。到了康德、谢林、黑格尔这几位德国古典美学大师时,更是对艺术恩宠有加。康德把审美经验与其他经验截然分开,切断了艺术与真理的直接关系,赋予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独立的地位。谢林则在他的名著《艺术哲学》中表明,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艺术。黑格尔也在其三大卷《美学》的开篇表示:“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于是,艺术之为艺术,成了美学的全部内容。这个美学的艺术哲学的转向,成了长期统摄我们进行艺术研究和批评的标准和观念。而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历史回溯的目光放得更远一点,那么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艺术之诞生其实并未与美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在西方的古希腊和罗马,艺术是与模仿直接相连,尚没有将美与艺术联系在一起,而当时论及艺术给人带来的感觉方面,也只是部分地与美感的特性有关;在中国也主要是将艺术视为技艺,而美直到后汉许慎《说文解字》还认为“美,甘也,从羊从大”,是偏重于味觉的。
通过这样简单的回顾可以发现,将艺术与美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美的属性,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要求,是世界范围内审美主义思潮使然。这里丝毫没有否认美的艺术的进步性的意思,只是意欲表明“美的艺术”不过是一种盛行了几百年的话语,有其限制性,并非抽象的普适概念。如果我们再回头看看距离今天相对较近的19世纪中叶以来的艺术发展历程,我们
就会深刻地体会到赫伯特·里德那段被人们多次引用的一段话的精彩含义:“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同一的这种看法是艺术鉴赏中我们遇到的一切难点的根源……因为艺术并非必须是美的,只是我们未能经常和十分明确地去阐明这一点。无论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从过去时代的艺术中去考察它是什么),还是从社会的角度(从今天遍及世界各地的艺术中去考察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什么)
去考察这一问题,我们都能发现,无论是过去或现在,艺术通常是件不美的
东西。”
将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而基本上终止了自然等其他领域进入美学研究的路径,是德国古典美学体系在今天所暴露出来的局限性。事实上,艺术的本性并不仅仅是美的属性,将两者等同起来的做法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是机械的、固化的和非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样的,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的做法,以艺术存在的合法性来取代美学本身存在的合法性,也是非理性的和虚无主义的。艺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