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宝剪不老生花百年:中国剪纸艺术家胡家芝》内容共分六大章、三十多节,叙述了老人一生中创作的主要剪纸作品及其丰富的艺术思想,详尽地描述了她作品的风格、特点和在剪纸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着重研究了老人对吉祥寓意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在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相结合时运用于剪纸艺术的创新表现。更值得一读的是,《宝剪不老生花百年:中国剪纸艺术家胡家芝》中从理论的高度研究和分析了一个生活在民间的剪纸家,如何使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在日常平凡的岁月里,通过自己的创作使它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活力,依然成为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并展示出了它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从而让这一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在历久弥新的历史发展中,体现出它的真、善、美,以及其真正的精神价值和对社会文明的重要贡献。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及桐庐、南京剪纸
第二章 胡家芝剪纸百年谱写辉煌艺术人生
一、乡里情依五十载,民间剪纸大众爱
二、移居金陵新时代,宝剪技艺展风采
三、爱心满怀传深情,喜花创新美人间
四、世纪人瑞创奇迹,百年剪纸为人杰
五、胡家芝在国内外有关杂志、报纸发表或在展览中展出的主要剪纸作品
第三章 胡家芝剪纸艺术的特点和成就
一、胡家芝的喜花作品,为江南民间剪纸艺术再建高峰
1.立足时代,标新立异,胡家芝把民间喜花作为现实生活的赞歌
2.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胡家芝让民间喜花绽放出了崭新的奇光异彩
二、胡家芝的喜花作品,生机盎然,充分地展示了向往美好的精神世界
1.爱,孕育了美好,胡家芝喜花让很多人感受到了爱与美的激励和鼓舞
2.快乐、健康、美满乐天下,胡家芝喜花传达了一种乐观进取的生活价值观
三、胡家芝的剪纸艺术如意吉祥,是发扬我国民间民族文化传统的宝典
1.胡家芝的喜花设计精致,构成巧妙,寓意精深,内涵丰富
2.胡家芝的喜花作品造型生动,纹样精美,技艺精湛、质朴隽秀
第四章 对胡家芝剪纸艺术的研究与评述
巧心巧手巧安排——谈胡家芝的剪纸艺术
巧夺天工——略论胡家芝的剪纸艺术
胡家芝剪纸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江南剪纸传人胡家芝:一剪成百年(摘录)
有爱才有美——评胡家芝的剪纸艺术
《百年好合》剪纸艺术赏析
百年剪纸美人间——世纪人瑞胡家芝及其剪纸艺术
民间剪纸艺术家——胡家芝的喜花艺术
桐庐宝剪,生花百年——记百岁寿星女剪纸家胡家芝(摘选)
胡家芝剪纸艺术研究(摘选)
有关书籍、报刊评述或介绍胡家芝及其剪纸作品的部分目录和内容摘要
胡家芝剪纸作品
第五章 世纪人瑞胡家芝的友谊花絮
一、胡家芝与表弟叶浅予教授
二、胡家芝与陈之佛院长
三、王伯敏教授看望胡家芝老人
四、军人贺新海对胡老剪纸的十年感怀
五、一名女军官的来信
六、工人张亚平喜爱胡奶奶的剪纸
七、外国留学生喜爱胡奶奶的剪纸
八、家乡的情谊涓涓流长
第六章 永远的怀念
一、唁电民间剪纸艺术家胡家芝
1.中国共产党桐庐县委员会、桐庐县人民政府
2.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
二、挽辞民间剪纸艺术家胡家芝
三、悼念民间剪纸艺术家胡家芝
四、缅怀胡家芝老人的纪念文字选辑
1.记母亲胡家芝创作的一幅剪纸
2.胡家芝奶奶,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
3.外婆,走了……
后记
摘要与插图
我国剪纸历史悠久,它是以平常百姓为主体、遍及全国各地的一门民间性的艺术。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剪纸艺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然也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各种类别的艺术中,剪纸的形式感强烈。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矿藏,积淀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剪纸土生土长,都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工艺美术品,深受人民大众的普遍喜爱,是我国的民族传统艺术之一:它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世界各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王伯敏先生《敲锣打鼓》一书所作的研究,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时期:
一、剪纸产生前期,即剪纸史前至汉代。这一时期我国剪纸主要以桐叶为片,自用金属的剪后,便开始了剪纸产生的初始阶段。
二、剪纸产生及萌发期,指两汉时期,距今约2000年。汉代有了纸,原来的“剪桐、剪帛、剪金箔”,便逐步自然地顺理成章地产生出了用剪剪纸的美术品。
三、剪纸的成长期,即两晋南北朝至隋。已有高昌出土的“对马”、“对猴”和“团花”等剪纸为实证,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剪纸艺术已逐渐茁壮地成长起来。
四、剪纸的昌盛流行期,唐、宋、元三个朝代前后共计有75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我国剪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还流行传播到了域外。这些皆可以用出土文物、传世遗物和文献记载来说明。
五、剪纸的成熟期,在明、清两代的五百多年中,剪纸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在进一步发展中获得了多样而精美的式样,同时又有了不同地区的风格与。
六、剪纸的壮大与发展期,近代100多年以来,尤其是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剪纸日益繁荣,成为了我国剪纸历兴盛的时期。
今天,民间剪纸的进步和发展不仅与历史传统一脉相承,而且在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形势中不断推陈出新,大量的剪纸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地域性。
从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搜索各方面的资料不难发现,自古以来,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民间剪纸也世代相传,卓有贡献,如剪纸艺术家胡家芝老人长期生活过的浙江桐庐和江苏南京的剪纸,就显得十分出色。
历史悠久的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秀丽的富春山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桐庐民间艺术,其中民间剪纸更是源远流长、久传不衰。五代《武林梵志》对此曾有专门的记载:“吴越钱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桐庐县志-风俗篇》中又有记载称:“嫁娶之日,迎亲行礼用彩轿花灯鼓吹前导”,“人日前后竞以纸糊各种龙灯及竹马,穷极工巧”。还有关于“清明前后十日祭祖先墓必取土培之挂纸钱于坟上”,“冬至搞纸钱纸衣展先墓日送寒衣”等与剪纸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桐庐一带,还曾广泛流传“陈老相公”的神话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老相公”便渐渐成为了桐庐地区的地方神,凝聚着朴素凝重的民间信仰,并以此形成了固定的民俗节日。后来桐庐地区多处建有“陈老相公”的庙堂,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方剧“芦茨戏”,从而为当时戏曲人物剪纸的繁盛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因。据民国《桐庐县志》载:“城乡有元宵、春社、秋社演剧之举,尤以县城‘芦茨戏’为甚,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前后,城中预备船只、鼓乐,往芦茨迎陈孚佑侯之神,至则征聘鞠部演剧酬愿,自坊民而商家、而船户,不下百余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