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文思与纪录电影

价格 55.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4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世界各国学者(如比尔·尼克斯等)和伊文思研究专家(如吴沃·托马斯等)从社会、审美等方面研究伊文思纪录电影的15篇文章。文章的研究范围从伊文思创作的第一阶段“电影诗人”时期的《桥》、《雨》一直到封镜之作《风的故事》。书中还收入伊文思1931—1963年间写作的9篇文章,这些论文在欧洲也属于次整理发表。本书还附录了伊文思的生平与创作年表等资料。

目录

目 录
导 言 /001
第一部分:伊文思电影类型研究 /001
运动之歌 (荷) 安德烈·斯图夫基斯 /003
《四万万人民》与团结电影 (加)托马斯·沃 /035
一场战争的两种观点 (法)基斯·巴克 著 /049
两个“中国”? 孙红云 /066
伊文思电影的音乐和声音  (法)克劳德·布鲁内尔 /084
纪录片的搬演 (美)比尔·尼科尔斯 /101
诚实、坦率的搬演:重构现实 (英)布莱恩·温斯顿 /113
第二部分:伊文思与西方纪录电影 /127
一种特殊关系:伊文思与荷兰 (荷)伯特·霍根卡普 /129
《塞纳河畔》与50年代法国纪录电影 (法)米歇尔·拉尼 /143
两封书信之间 (德)君特·乔丹 /156
伊文思与意大利纪录电影  (意)维尔吉利奥·托西 /180
伊文思与新拉美电影 (智)蒂齐亚纳·帕尼萨·蒙塔纳里 /193
一次富有成效的相遇  (法)让—皮埃尔·塞尔让 /202
第三部分:伊文思论纪录电影 /209
先锋纪录电影笔记(1931) /211
纪录电影的艺术力量(1932) /214
纪录电影的创作方法 /217
好莱坞(1936) /225
好莱坞笔记(1936) /228
《西班牙土地》上映的演讲(1937) /237
纪录片:主观性与蒙太奇(1939) /241
纪录电影中的重复和搬演(1953) /252
电影与进步(1963) /265
第四部分:伊文思与中国纪录电影 /271
我与伊文思 (法)玛瑟琳·罗丽丹 /273
伊文思的中国情 司徒慧敏 /285
伊文思留下的…… 司徒兆敦 /294
伊文思与罗丽丹的中国缘 单万里 /302
一位电影人和一个国家的传奇 张同道 /310
伊文思:少数派报告及其他…… 张献民 /329
第五部分:“伊文思与中国”访谈录 /335
《愚公移山》领队钱李仁的访谈 /337
《愚公移山》摄影师李则翔的访谈 /341
《愚公移山》领队吴梦滨、翻译陆颂和的访谈 /345
张献民《风的故事》的访谈 /358
尼古拉·菲利贝尔《风的故事》的访谈 /371
伊文思生平年表 /382
主要作品目录 /386
编者后记/389

摘要与插图

从概念到完成影片,伊文思对影片《四万万人民》的构思一直在不停地变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轨迹。我们从的这些评论可以窥见其变化过程的不同阶段。
  1938年到达中国之前,伊文思希望中国的局势能够允许他采用高度个人化的纪录片拍摄方式,他在西班牙战场上曾试图采用这种方式,但是没有成功。他所称为的“纪录片自身的逻辑发展”将会使政治电影人比旅游片或西方新闻片公司肤浅的和种族主义的言论都调查得更加深入。但是,由伊文思和他的美国左翼作者们拟定的拍摄大纲,后来证明在战场上是不适用的。大纲是关于两位堪称楷模的年轻男女的故事,以他们来代表中国的“建设新精神”。同时,也有报道称伊文思计划拍摄一位娃娃兵的生活,一位八路军游击队里的“红小鬼”。看来,在影片拍摄的阶段,电影制作人就有为国民党政府拍摄一部官方电影的想法。当时,是国民党迎接他到达当时的都汉口,并派人指导陪同他在中国的拍摄。但仍然牵涉到他的一些私心,这些个人想法来自左翼团结思想,他与亲密的朋友共同探讨并想努力实现这些想法。但是,国民党官员的干涉却不容低估。
  为了部分弥补前线拍摄的困难,伊文思在影片中引入了“三段式”的结构,第一部分: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背景,第二部分:关注战争本身和1938年4月6日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第三部分:讲述一位中国年轻人保卫祖国的个人故事。
  在完成的影片中,这些想法都明显呈现了出来,只是将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影片《四万万人民》的第三部分讲述台儿庄战役,还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虚构模范主角,同时也是叙述者——王军官。其他两个部分也做了调整,第一部分讲述历的中国(历史背景和日本侵略),第二部分讲“现代”中国(团结抵抗和国家建设)。然而,作为影片内部的叙述者,王军官的角色肤浅而做作,他基本上只是作为一个叙事的工具,而不具有任何真正的角色定义,从这一点我们看出伊文思不断增长的现实主义想法与他当时每天拍摄的素材之间,在进行着不断的巨大调整和适应。
  在影片的构思中,还加入了对的八路军和已在西方广为流传的陕甘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拍摄,这是西方当时好奇的部分。在影片构思的阶段中考虑到的一些虚构的角色,都可以在八路军和根据地中遇到。伊文思对在西北的游击队以及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感兴趣。5月15日,当时伊文思存兰州,渴望获得前往陕北地区的许可,为此,他向国民党黄上校提交了一份拍摄大纲,大纲表明需要在那里拍摄具有强烈故事性的情节(而不是纪实拍摄),讲述一对护士和士兵之间的爱情故事,甚至包括蒋夫人的到访——这些都不太复杂,对于欧美观众来说直观。
  然而,也有证据显示,伊文思不认为这种明显强调戏剧性的做法是可行的和需要的。这一做法或许只是为了安抚那些陪同他们的人,这些人“不断向伊文思施压,为了获得影片拍摄的完整剧本。”三天前的荷兰文日记,明确表明了伊文思对严密监控的绝望,或许当时他们知道将会被带往蒙古。他们建议将摄制组分开,去拍摄更多的纪实影像,因为在严密的监控下,原来的故事设计已经不可能实现,也不可能在西安找到需要拍摄的主角。日记还表明,伊文思希望晚些时候能够与游击队联系上,因为没有游击队的故事,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他在当时环境下的一些“疯狂的灵感”闪现。
  然而,5月15日,另一份共产党根据地拍摄的详细大纲,只保留了一些叙事和个人化的倾向,这个大纲当时或许只是给摄像师的纸条,以便他们能够分成两组,成功绕过“向导们”的监视。这都记录下了伊文思在多样化拍摄时期的重点和策略,以及这一时期他所期望的与意识形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