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外来动物疫病》共44章.其中,介绍了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真菌病等,共涉及40余种在世界上流行且比较重要的外来动物疫病,其中涵盖了我国重点防范的13种疫病.每种疫病都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发病机理与病理学、检疫与诊断、防控与预警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侧重介绍了OIE和FAO 等组织制定的律法规及本领域中的经验和学成果.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病毒病
部分 陆生动物外来病毒病
章 痒病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临床学
4 发病机理与病理学
5 检疫与诊断
6 防控与预警
7 研究进展
第二章 牛海绵状脑病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理与病理学
4 临床学
5 检疫与诊断
6 防控与预警
7 研究进展
第三章 施马伦贝格病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
4 发病机理与病理学
5 检疫与诊断
6 预警与防控措施
7 研究进展
第四章 蓝舌病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临床学
4 发病机理与病理学
5 检疫与诊断
6 防控与预警
7 研究进展
第五章 小反刍兽疫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
4 发病机理与病理学
5 检疫与诊断
6 预警与防控措施
7 研究进展
第六章 鹿流行性出血热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理与病理学
4 临床学
5 检疫与诊断
6 防控与预警
7 研究进展
第七章 水泡性口炎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理与病理学
4 临床症状
5 检疫与诊断
6 防控与预警
7 研究进展
第八章 裂谷热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理与病理学
4 临床学
5 检疫与诊断
6 防控与预警
7 总结与展望
……
第九章 口蹄疫
第十章 西尼罗热
第十一章 马脑脊髓炎
第十二章 非洲马瘟
第十三章 非洲猪瘟
第十四章 尼帕病毒病
第十五章 猴痘
第十六章 埃博拉出血热
第十七章 禽流感
第十八章 马传染性鼻肺炎
第二部分 水生动物外来病毒病
第十九章 斑点叉尾鲴病毒病
第二十章 金鱼造血器官坏死
第二十一章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第二十二章 马苏大马哈鱼病毒病
第二十三章 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
第二十四章 鲑胰脏病
第二十五章 鲍鱼疱疹病毒感染
第二十六章 传染性鲑贫血
第二篇 细菌病
部分 陆生动物外来细菌病
第二十七章 莱姆病
第二十八章 心水病
第二十九章 牛肺疫
第三十章 土拉弗氏菌病
第三十一章 猪链球菌病
第三十二章 家禽披衣茵病
第三十三章 鸡慢性呼吸道病
第二部分 水生动
摘要与插图
第一篇 病 毒 病第一部分 陆生动物外来病毒病
第一章 痒 病
痒病 (Scrapie)作为绵羊和山羊中自然发生的一种病程缓慢?进行性?致死性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Transmis
ibl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TSE)的原型.其能引起绵羊和山羊发生中枢神经系统退化变性?空泡化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等病理特征,病羊表现为共济失调?麻痹?痉挛?衰弱和严重的皮肤瘙痒,病畜死亡率达100%.根据 Prusiner提出的 唯“蛋白质感染因子”假说,认为该病主要是由正常朊蛋白 (normalcelularprionprotein,PrPC)发生错误折叠而变成异常蛋白形式 (conformational yalteredisoform,PrPSc)所引起 (Prusiner,1982,1991;Castilaet al..,2005;Aguz ietal..,2008;Krausetal..,2013).
该病于1732年在英格兰被发现,1755年广泛传播并造成严重流行 (Comber,1772;Schneideretal..,2008).目前,广泛分布于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多数养羊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希腊?意大利?荷兰?埃塞俄比亚?巴西和日本等,严重地影响了发病国家畜牧业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痒病是列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中的重要疫病之一.在欧盟,从1993年1月起就已成为法定申报的一种疾病.在中国,从1992年6月起就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中的一类传染病,也是2012年发布的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 (2012—2020年).中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我国曾在1983年从进口羊中发现痒病,但通过立即迅速扑杀与销毁处理,根据国内多年来实施的外来动物疫病监测计划的检测数据显示,至今未有痒病阳例发现的报道.迄今为止,世界许多国家对痒病展开了全面的监测工作和严格的防控措施,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虽曾发生过该疫病,但由于通过采取严格的健康保护措施,现已成为无痒病国家 (Robertsonetalneeiesta..,2008;Kitlegrelrsern..,1985;Hutr,1998;Fdavkyelebreta..,2010;Gypitad Gubbins,2013).
1 病原学
1.1 分类
痒病是发现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目前认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致病病原为朊蛋白 (朊病毒),又称朊粒,是没有核酸的蛋白质侵染因子.朊蛋白与类病毒和卫星因子 (卫星 RNA和拟病毒)等归属于亚病毒,即一类不具有完整病毒结构的病毒.迄今为止,在许多动物和人中,与痒病有关的自然感染疾病,主要包括以下众多类型:鹿慢性消耗性疾病?传染性水貂脑病?疯牛病?灵长类动物海绵状脑病?猫科动物海绵状脑病?人的库鲁病?克雅氏病?新型克雅氏病?吉斯特综合征和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等
(MacLachlanandDubovi,2011;FastandGroschup,2013).
1.2 形态与结构
痒病的病原,现普遍认为,是不含核酸的朊蛋白,主要组成部分 (也可能只有这一个组成成分)为宿主编码的?高度保守的膜糖蛋白 (PrPC)构象发生错误折叠而成的变异体 (PrPSc),如图1G1所示 (Prusiner,2001).正常细胞朊蛋白 (PrPC),为分子质量为33~35kDa的蛋白质,二级结构显示,其包含有45%的4个α螺旋和仅有3%的2个很短的 β折叠;而致病朊蛋白 (PrPSc),分子质量为27~30kDa,称为 PrP27~ PrP30,其中β折叠可高达45%,而 α螺旋仅为30%;经 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c其由正常宿主细胞朊蛋白基因编码产生.其中,PrPC与 PrPS的差别,主要在氨基酸的二级结构上,即宿主细胞内存在的两种结构相同而分子构型不同的朊蛋白.相关研究显示,在感染痒病的动物脑组织中,电镜下可见一种异常丝状结构物质,称为痒病相关纤维 (scrapieGas ociatedfibrils,SAF)(图1G2),在正常组织中尚未发现,为朊蛋白感染所特有,现作为朊蛋白病的特异性诊断标志 (Gibson,1987;Prusiner,1987).
图1G1 正常和致病朊蛋白的二级结构 (Pru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