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激素类农药识别与风险评价

价格 79.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0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环境激素类农药识别与风险评价》为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成果。《环境激素类农药识别与风险评价》介绍了发达国家及组织环境激素研究现状,分析了环境激素对鱼类生殖毒性效应作用机制,建立了环境激素类农药快速筛选方法(鱼类21天短期繁殖测试方法、酵母双杂交法)和鱼类两代生命周期试验测试方法,创建了环境激素类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技术。
 

目录

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系列丛书序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环境激素研究现状分析

 2.1 美国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计划(EDSP)研究

 2.2 OECD内分泌干扰物测试策略与方法研究

 2.3 欧盟关于内分泌干扰物研究策略与筛选方法

 2.4 日本内分泌干扰物筛选体系与检测技术

 2.5 我国环境激素类农药研究进展与建议

第3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生殖生态毒性效应研究

 3.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及其作用机制

 3.2 鱼类繁殖负面效应的生物标志

 3.3 生态风险评估(ERA)

第4章 环境雌激素酵母生物检测技术研究

 4.1 环境激素类农药体外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4.2 重组酵母有机氯类农药雌激素筛选试验

 4.3 重组酵母环境雌激素检测技术应用

 4.4 酵母双杂交法检测不同农药的雌激素效应研究

第5章 Tier1筛选方法——鱼类21天短期繁殖测试方法研究

 5.1 标准试验物种的选择、培育、繁殖技术研究

 5.2 林丹、β-硫丹对斑马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5.3 林丹、β-硫丹对斑马鱼繁殖的影响

 5.4 林丹、β-硫丹对斑马鱼卵黄蛋白原(VTG)的影响

第6章 Tier2筛选方法——鱼类2代繁殖测试方法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结论

第7章 环境雌激素及其类似物VTG重组合成及快速检测研究

 7.1 环境雌激素及其类似物VTG重组合成

 7.2 胶体金法快速定性检测VTG试纸的制备

第8章 农药生态风险评价程序与技术研究

 8.1 农药生态风险评价程序研究

 8.2 国内外环境激素类农药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8.3 我国环境激素类农药生态风险评价技术的建立

 8.4 小结

第9章 环境激素类农药优先名录

 9.1 国外环境激素类农药优先名录筛选概况

 9.2 我国环境激素类农药优先名录筛选

 9.3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

摘要与插图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环境激素是指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生物体内分泌功能的物质。内分泌系统,也称激素系统,是人和动物体内腺的总称,存在于所有的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以及许多其他类型的生物中。内分泌系统由体内腺体、各腺体产生的激素、器官及组织中用于识别激素并产生反应的受体3部分组成。负责分泌各种激素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如情绪、生长和发育、组织功能和新陈代谢等。研究发现,一些外源性物质,能通过干扰生物体内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或消除,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我们称之为环境激素或者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ors)。环境激素是继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其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有多个途径,一是类似内源激素,导致机体产生对刺激的过度反应(如生长激素导致肌肉物质的过度增加),或是在非正常的时间产生反应(如在不需要的时候产生胰岛素);二是阻碍激素与受体结合后产生非正常反应;三是可直接刺激或抑制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的过度产生或产生不足。
目前据国外相关的报道:已被确认的环境激素为60~70种,除重金属镉、铅和汞等外,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包括农药、表面活性剂和增塑剂等。1996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列出60种,199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列出68种,1998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NIES)列出68种,其中农药43种。环境激素大多属脂溶性物质,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易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富集,环境中微量或痕量的雌激素类物质通过食物链三四个营养级的富集即可达到惊人的浓度而发挥其毒害作用。因此即使在很低浓度下环境激素也能影响动物和人类的正常生理活动。早在1968年和1970年,Bitman等就报道了环境外源性化合物(如DDT、PCBs等)的雌激素活性。进入20世纪80年代,环境激素对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危害得到了科学家普遍的认同。近年来在实验室研究中已发现许多化合物会干扰动物内分泌系统,有充足的证据证明暴露于环境激素类物质中的鱼类和野生动物的发育和繁殖会受到负面影响。20世纪后期,人们先发现一些鱼类的生殖器官始终不能发育成熟,雌雄同体率增多,雄性退化,种群退化。1999年4月,日本建设省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日本的7条河流中的雄鲤鱼有1/4雌性化。Heinz等证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Apopka湖获取的短嘴鳄的卵中,检测出毒杀芬、狄氏剂等环境激素农药的浓度很高。环境激素对鸟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别比、性行为的改变,生长和代谢异常及卵壳变薄。1968~1978年对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西部捕获的856只海鸥进行解剖发现雌雄比例为0.26,而在密歇根湖东部,1978~1981年发现雌雄比例仅为0.006~0.01。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激增、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集约化农牧业的兴起,排放到环境中的环境激素量显著增多。虽然大多数环境污染物在高浓度时才会对生物构成损害,然而长期暴露于低剂量的环境激素中也会对人或动物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目前基本确定的环境激素类农药在我国均有生产和使用的历史。我国每年农药生产量约200万t(以有效成分计),从2007年起一直位居世界第一。可以预计,今后很长时期内,我国农药用量仍很大且将持续增加,农药施用后约80%直接进入环境,鉴于此背景情况,我国已面临严峻的环境激素污染危害。由于我国缺乏相应的检测方法及评价体系,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一旦环境激素类农药进入环境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将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影响。
Colb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