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帝国-从海关看中国的沧桑巨变

价格 4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4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帝国海关:从海关看中国的沧桑巨变》讲述了从1840年到民国时期的海关历史故事,从海关的角度反映中国从晚清到民国的沧桑巨变。书中从鸦片战争写起,以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为大背景,用生动的文学语言记述了近代中国海关参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变革的历史过程,客观地叙述了海关在近代中国历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重大影响。
  文中配了大量的历史照片,使得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更生动地展示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目录

一 1840年的中国海关
1840年的时候,中国只有粤海关
洋人们很无奈
洋人们越告状朝廷越反感
中国人看不起洋人
林则徐禁烟倒也不难
英国人秋后算账
有人给皇帝出了一个恶主意
二 洋人从此进入海关
《南京条约》签订十个月后才有动静
英国人在租界里设海关
小会起义带给洋人的机会
洋人从此进入中国海关
洋人不买洋人的账
洋人跑官要官
全国海关统归洋人管理
三 洋人是这样管理中国海关的
中国海关官员一边凉快去了
洋人对华人关员实行统治
华人关员是二等公民
对洋人的管理也不手软
海关选人百里挑一
四 大清国“第二外交部”
大清帝国观光使团到欧洲
美国人任团长的中国使团出发了
赫德劝朝廷放弃天朝中心的虚荣
朝廷对劳工终于有了一丝怜悯
大清国海关伦敦办事处
一个英国人在云南被杀死之后
调停中法战争
葡萄牙沾了海关的光
办外交使的全是海关税银
五 海关的海军梦
慈禧太后惊了一身冷汗
的海军梦海军梦终于实现
六 1865年的“改革开放”
有一个声音在呼唤
世界上发声的雾角响起
终于“改革开放”了
大清邮局与“龙票”
“四书五经”难舍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马拉的火车
七 让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海关在伦敦办报纸
中国菜从此名扬天下
力阻列强瓜分中国
八 中国海关是块肥肉
英国人是中国海关的老大
中国海关的势力延伸到朝鲜
海关里的“国中之国”
北极熊来了
日本人也来了
日本人把“满洲国”当道具
英国人再上一当
日本人在中国海关称了老大
九 关税钱撑起大清帝国的半边天
鸦片带来滚滚财源
关税钱是这样分配和使用的
打仗是个无底的洞
皇帝娘娘们也花了不少关税钱
朝廷借债,海关还钱
左宗棠一人借了七次外债
法国人打过来了
关税始终与战争赔款搅在一起
洋人硬逼着大清帝国借钱给日本
庚子赔款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十 一失足成千古恨
都是无知惹的祸
英国人听不进马克思的话
枪声,惊醒了安格联心中沉睡已久的美梦
中国人的无助呐喊
“铁棒终于磨成绣花针”
十一 洋人在中国海关也有不顺心的时候
世博会出丑的严重后果
洋人们有点惊慌失措
海关很温柔
孙中山在广州与洋人叫板
一艘神秘的苏联走私船到广州
共产党发动群众声援
广州政府在关头选择了退却
十二 国民政府时期的海关
中国海关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海关惹恼了广东政府
阎锡山打海关的主意
华人关员总算不再是二等公民
宋子文动了恻隐之心
关税保管权终于收了回来
国民政府回到南京又离开南京
附录 中国海关大事记

摘要与插图

1840年的时候,中国只有粤海关
  1840年的时候,中国只有粤海关(就是现在的广州海关)。
  外国人进入中国海关“帮办”之前,清朝仅开放广州一个地方,让外国人做买卖。粤海关是大清国管理西方商人贸易的海关(这一时期,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也存在,但仅管理华商和东洋、南洋商人来华贸易,业务量很少),可以说中国海关就是粤海关,粤海关是中国海关。
  历粤海关的恶名很大,用臭名昭著、臭名远扬来形容,也不为过。从那时到今天,凡是记述这一时期中外关系的历史资料,都会抨击粤海关的敲诈勒索。用一句老外的话说,其腐败程度是“自罗马帝国鼎盛以来,没能与之相比的”。〔1〕
  粤海关历史很有些年头,发端于战国时期,那时广州称“番禺”,海上往来事务,由番禺地方官员管理。从秦至唐初八百年间,广州是与“丝绸之路”并存的通商要道,那个时候,粤海关的主要职能是对进出口船舶、货物和人员进行管理,由朝廷任命的太守或刺史兼管。唐朝的时候,广州已成为全国海上贸易中心,为了对进出口货物和人员进行管理,大约在公元660年,唐高宗下旨在广州特设市舶使,由岭南节度使兼任。公元683年,唐玄宗又下旨,在广州设立管理进出境机构——市
  〔1〕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原文“从中勒索一笔向罗马帝国鼎盛时代以来无与伦比的私人收入。”舶司,管理外国来华船队贸易和迎送各国使节来往。那时,市舶司具有今天的海关、外贸、外交职能。宋、元、明三朝沿袭这种设置,清初也曾在广州设过市舶司。
  市舶司制度延续了大约一千年,其始、终都在广州。
  清朝初期,郑成功和他的后代建立的政权,统治着台湾和东南沿海一些岛屿,与朝廷分庭抗礼。清朝是异族入侵建立的政权(他们自己也认为不太正统),老百姓也有点看不上眼,一直闹着“反清复明”的事情,令朝廷很头痛。为防止郑氏政权从大陆获得物资,同时,也防范沿海人民与郑氏政权“勾结”,壮大反清复明力量,朝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废除市舶司,互市限于贡舶,税收由盐政院征收。186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军统一台湾后,清政府没了后顾之忧,康熙皇帝以国计民生为念,下旨解除海禁,开放对外贸易。朝廷又怕反清势力与洋人“勾结”,对中国籍船只出海严格管制,不准中国商人购买洋式帆船,不准打造500石以上的出海船只。
  明朝的时候,西方商人还能在漳州、泉州、福州、厦门、宁波、定海经商,到了康熙年间,只准广州一口通商,西方商人不得不来广州。
  那时,在间航行船舶都是外国的。
  英国取得海上霸主地位后不久,就派商船来到中国。1669年,英国在广州设立商馆,贸易量大幅增长,到1764年,向中国输入商品总额达到120万两,大大超过先期来中国做生意的荷兰、葡萄牙和法国。当时,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茶叶、生丝、绸缎、土布、材、草席、蔗糖、瓷器、爆竹等,英国出口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玻璃器皿、钟表、棉花、棉布、毛织品和金属制品,后来,以煤油、火柴、肥皂、洋酒等物品为主。
  十五世纪的时候,西欧国家兴起资本主义制度,开始殖民扩张,尤其是英国,更是殖民扩张的急先锋,到处杀人放火,搞殖民统治。在中国,明朝的封建统治正进入中期,皇帝和大臣们对封建集权制自我感觉甚好的时候,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结出“丰硕的果实”——与明朝有往来的东南亚各国均被他们掠夺了过去,成为其殖民地。延续几个朝代的“朝贡贸易”寿终正寝,私人贸易兴起,经历了四个朝代的市舶司制度,也失去作用。
  新的贸易形式,呼唤新的对外贸易监管机构。
  粤海关就是这个时候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