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虽然对冲基金行业已经从主要投资于美国资产的小众投资工具,演化至万亿美元的投资舞台,但它却依旧不公正地被世人描绘成一个充斥着这各种投机取巧者和麦道夫式骗子的土匪窝。
但请大家先忘记那些道听途说而来的东西,因为下面我要讲述一个有关一家对冲基金的真实故事。
本书记录了2002年~2008年问——那是整个对冲基金行业的年头一——家设在伦敦的对冲基金从诞生、到获得表面上的繁荣、再到闭的全过程。拂去笼罩在对冲基金上的光环之后,这实际上是在一个泡沫的年代,一个充满泡沫的行业在一个虚浮的城市中的传说。其中的故事讲述了一群聪明的年轻人如何去达到一项似乎不可能完成目标——战胜市场。虽说随失败而来的代价是痛苦的,但成功后的巨大奖励却是难以估量的。
目录
致谢
序
前言
部分 霍尔特基金的诞生
第1章 化蛹成蝶
第2章 放手一搏
第3章 基金成立
第4章 漫漫征途
第5章 艰难起步
第二部分 事业从此起步
第6章 米奇基金
第7章 实现飞跃
第8章 拜见大佬
第9章 初具规模
第10章 公司扩张
第11章 积极投资
第12章 寻常一天
第三部分 线
第13章 背景调查
第14章 伦敦喋血
第15章 独门秘技
第16章 成功人士
第17章 亦友亦敌
……
第四部分 快速沉沦之殇
摘要与插图
祝你好运吧,劳伦斯11998年,那时我还在哈佛大学的商学院读2年级㈢。那时候“对冲基金”这个名字还不像现在这样为世人所熟知,但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大潮却风头正劲。对于当时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既然可以在轻松地享受加州阳光的同时改变世界,又为什么要终日埋头于枯燥的现金流分析和盈利预测之中呢?我对职业方向的选择似乎毫无新意,但毕竟整个暑假我都在一家名为Permira@的私募股权(PE)投资公司实习,所以对我来说,继续做这个行当在当时似乎是一个智的选择。当然,我以前也在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工作过,但是我并不认为咨询工作适合自己。正当我懂憬着能够进入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时候,我的朋友丹(Dan)告诉了我几家他知道的对冲基金的名字,建议我去尝试一下。后来丹本人也创立了一家资产规模高达几十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几乎在同一时间,一位曾给我上过课的教授也给了一些建议,他认为我可能会喜欢跟一些列冲基金常用的金融工具打交道。
我及时地依照丹的建议,向那几家对冲基金递去了个人简历。然而,我当时并不知道对冲基金到底是做什么的,只是懵懂地感觉为对冲基金工作的那帮人既龌龊又好斗。这份记忆来自我22岁那年在瑞德([azard)公司@工作的一段经历,当时总有几个口气咄咄逼人的投资人会给我打电话,想更多地了解我正在做的一个项目。每次挂断了这类电话之后,我的老板总会跟我说:“都是些对冲基金的家伙。”并让我不要再搭理这帮人了。我从他的语气中,感觉就像这些人得了什么传染病似的,他希望离他们越远越好。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人的投资风格属于一种并购套利的交易,他们只不过想比别人更多地了解一些信息罢了。
我第一次去面试的对冲基金是佩里资本公司(Perry Capital),地点是在它的老板理查德·佩里(Richard
Perry)位于纽约的办公室。理查德·佩里可是对冲基金行业的巨头,他管理的好几个基金都达到了上百亿美元的资产,而那时候他本人也早已经是亿万富翁了。但我以前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人,而且在面试时还带着一种典型商学院学生的傲慢态度——我想看看这个家伙到底能说出什么有趣的东西,才能让我觉得不枉此行。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在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中普遍,因为我们总是臆想面试官会无法抗拒我的之处,并因此立即奉上一份报酬优厚的工作。
因此,我对能够有机会见到佩里这种事不在意。而且在瑞德工作时的经历也告诉我,并购套利者跟令人讨厌的小报记者一样,成天总是无休止地像些寻找鸡蛋上缝隙的苍蝇。所以我想像这次面试可能会发生在一问地毯上满是破洞的办公室里,那里会充斥着各种的污言秽语,其中工作的人们不是对着电话筒喷口水,就是在冲着附近的某人大喊大叫。而佩里先生在我的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一个身材矮胖、头发稀疏的老烟枪。但是事实与我的想象却相隔十万八千里,在我被领到位于长长的走廊另一端的会议室之前,我看到了很多装修得相当有品位的办公室。佩里的形象也出乎我的意料卅是一位高大帅气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