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计耕耘莫问收-厉以宁论文选 2011-2014

价格 5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厉以宁先生四年来发表于各报刊杂志,以及在大学演讲、讲话(记录稿)的文章共计42篇。
  2012年前后的文章,全面反映了厉以宁对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自身暴露出的重大问题的提醒与解决思路。他认为改革已进入核心领域,改革的关键是经济体制转型与政府放权。2014年前后的文章,着重反映了厉以宁关于“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理论的酝酿与成熟的过程,这个理论代表了厉以宁对中国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他“非均衡”理论与“股份制改革”主张的合理发展。这个理论深入地触及到了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也更具体地探讨了其在各个经济领域、行业的改革通路和方案。
  这是厉以宁近年来要的学术成果之一,标志着他的思想、观点、文章、学问都达到了新的高峰,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目录

 
2011年
中国经济发展十问
一、资本大量进入资产市场怎么办?3
二、怎样扩大内需?3
三、就业问题如何得以缓解?4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点是什么?5
五、怎样对待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5
六、如何应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6
七、地方财政怎么来应对城镇化和城镇化进程中
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6
八、怎样满足中等收入以下居民购买住房的
基本生活需求?6
九、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是什么?7
十、在经济增长中怎么加快生态建设?7
关于中国企业文化的几个问题
一、“认同”与企业凝聚力8
二、“效率”与企业管理模式10
三、“公平”与企业内部矛盾12
四、处理企业与政府间关系的原则13
五、家族企业的继承与家族企业现代化14
六、中外企业文化的趋同性与差异性16
中国将经受长期成本推进型通胀的考验
一、中国次遭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19
二、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出现的新变化20
三、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重要启示21
宏观调控下的中国当今经济
一、调结构的重要性23
二、关于通货膨胀24
三、关于就业问题28
四、关于扩大内需30
五、关于城乡一体化32
六、关于企业文化建设33
“国进民退”中的民企出路
一、计划经济还没有退出舞台36
二、政策是民企转型的障碍38
三、市场是“开发”出来的40
四、企业家要学会看政策42
六卷本《方显廷文集》总序
一、写序缘由45
二、方显廷先生与南开大学经济学传统45
三、方显廷先生的成就47
四、爱国的经济学家:对方显廷先生的评价51
道德力量调节的作用
一、道德力量超越市场、超越政府53
二、道德力量调节介于“无形之手”与
“有形之手”之间55
三、随着非交易领域的扩大,道德力量调节的
作用日益突出56
论货币流通量的“正常水平”
一、什么是货币流通量的“正常水平”?58
二、如何计算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流通量
“正常水平”的影响?59
三、结构对货币流通量“正常水平”的
影响有多大?60
四、紧缩货币流通量如果过了头,
会有什么后果?60
五、滞胀不是没有可能的61
承接产业转移和次发达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承接产业转移是次发达地区发展的契机63
二、次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分析65
三、次发达地区怎样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68
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关系74
新社区各种模式的比较
一、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77
二、“就地城镇化”78
三、新社区和企业合作的其他形式82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合作模式的弱点
及其补救办法84
五、社区指导下的农民自营模式的弱点
及其补救办法87
六、新社区的前景90
2012年
论创意和创新的制度条件
一、没有创意就没有创新97
二、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立足于价值链的高端98
三、没有合适的制度条件,既不可能有突破性的创意,
也不可能有重大的创新98
城镇化过程中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一、“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概念100
二、城镇化过程中对“外部不经济”的
可能解决方式102
三、城镇化过程中对“外部经济”的有效利用104
扶植小微企业的政策是免税
一、背景108
二、分析及对策108
把经济立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读《谈民主与法制》
一、双重转型任务111
二、《证劵法》的起草工作112
三、通过法律来规范和指导改革开放113
四、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之间的关系114
“九二派”的启迪
一、从南方谈话说起116
二、新型

摘要与插图

适应改革新形势,谋求教育新发展——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陈中原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明确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
  为此,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以及对教育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记者在我国,市场机制的地位,从1984年的辅助作用到1993年的基础性作用,到如今的决定性作用,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核心领域。这样的经济体制改革将对全社会以及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厉以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个要求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让资源在城乡之间平等地流动。这就要求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社会。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城镇化,不是一项简单的建设,而是一场复杂的改革。从古至今,我国始终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但是“城乡二元体制”是新中国才有的,在1958年户口制度实行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后,城乡的人口流动受到了极大限制。在此之前城乡人口是自由流动的,现在的改革不是简单恢复1958年以前的人口自由流动,因为我们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于以前了。可以说“城乡二元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火不相容的!既然要建立市场经济,那我们就应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城镇化主要的目的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就包含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或者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作为一个必经的阶段。
  城镇化可以扩大投资、扩大消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城乡一体化”紧的是,破除城乡不同的待遇、不同的权利,让城乡都能够处在权利平等的地位。权利平等,是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城乡一体化,推动着城乡教育的公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日益紧迫的社会问题,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求到父母工作地接受教育、参加中考和高考。因此,教育要加快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新形势。
  记者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全社会教育资源的配置将面临着格局性的大调整。政府如何把握好教育的资源布局调整、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厉以宁有统计说,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就意味着每年有1000多万人进城。这些人进城不是简单的就业问题,他们需要一个城市化的历练,所以人的城市化是城镇化的关键。而人的城市化关键在教育,这个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些方面的教育要帮助他们加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
  因此,教育适应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就能够满足的。要真正适应城镇化,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问题,二是如何帮助千千万万进城务工人员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教育内容问题。
  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过程中,究竟是由政府来操作还是由市场来实现,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习惯于直接插手,有形之手伸得比较长,结果不仅滋生了腐败,而且降低了教育资源发挥作用的效率,因为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往往同时起作用,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当。因此,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教育资源配置还是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至于如何发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