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化的环境里,过去那种自主发展的模式已 经不复存在,各国必须竞争才能发展。政府无疑在国 家竞争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如果政府能在化的经 济中知己知彼,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方向,创造出有利 于经济发展和私人企业获利的经济环境,就能在 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理查德·维尔特通过对各 国经济发展史的分析、对各地企业高管以及政府 官员的访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检验了世界主要国家 和地区政府战略的成败。读者,尤其是企业,可以根 据作者梳理的各国发展轨迹,推断它们的经济发展前 景,作出更恰当合理的投资决策。针对目前经济波动 、经济发展方向不明的情况,《国家竞争力(全 球经济中的国家战略结构和政府)》可谓是拨开迷雾 之作。
目录
导言 列国竞争
第一章 发展战略与组织结构
第一篇 亚洲高速增长之路
第二章 日本经济奇迹
第三章 新加坡公司
第四章 中国:务实之国
第五章 印度奋起
第二篇 结构改革之难
第六章 墨西哥:不充分的转型
第七章 南非:蓄势待发
第八章 沙特阿拉伯:现代化与西方化之间
第九章 俄罗斯的制度性崩溃与恢复
第三篇 赤字、债务与停滞
第十章 欧洲一体化与意大利的竞争力
第十一章 泡沫之后的日本
第十二章 调理美国梦
结论 化的轨迹
注释
摘要与插图
中国的悠久历史与辽阔疆域中国历史悠久,这几乎已是陈词滥调了。中华文明在4000多年前兴起于黄河流域丰饶、湿润的土地。水稻种植的发展和水牛的使用带来了可观的粮食产量,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农民逐渐聚合成为氏族,群居在村庄周围,聚居在中心城镇的周围。到了公元前1120年,兼有军事宗教性的周部落成功地征服了附近的村庄,控制了黄河流域。周王朝存续了将近600年,征收赋税,招募军队,以维持天子及其臣属的统治。当时文艺与学术繁荣,涌现出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哲学家。但在公元前480年之后,中国分裂成了相互争战的列国。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朝以野蛮的方式统一了列国,政局混乱方才告终。在11年的时间里,秦始皇杀害了数千名儒家学者,强行役使民众修建道路,修复长城,还统一了币制与文字。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汉朝统治中国。汉朝正式采用了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系统的政治与道德哲学。
中国的帝国体系依靠三根支柱支撑。第一根支柱是承受“天命”的皇帝。
“天命”授予皇帝一种神圣的统治权,但这种统治权要以一定的德行标准为基础。当人们认为皇帝已经丧失了这种统治权的时候,许多农民起义就会爆发。
第二根支柱是帝国官僚体系。官僚体系管理着帝国,而且要遵守极为复杂的政治程序、科考制度与赏赐制度。第三根支柱是儒学。
儒学决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紧密关系。这些固有的规则或关系,是当时主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关键要素。中国人将本国视为文明的“中土”,周围被越南、蒙古、朝鲜和日本这“四夷”环绕。
中国不仅政局稳定,行政官僚体系,而且拥有积极的、创造性的知识氛围。中国人发明了纸、印刷术、指南针、机械钟表、火药等,几百年之后,这些发明才在西方出现。
但中国人通常蔑视外族。中国皇帝一直对外部世界毫无兴趣。1792年,清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正如历史学家托尼(R.H.Tawney)所说,中国农民“在欧洲人使用木犁时便使用铁犁,到了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还是使用铁犁”。
葡萄牙航海者于1514年抵达中国,随后荷兰人、英国人和俄国人也接踵而至。英国商人为了抵消从中国的进口,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中国许多民众吸食鸦片成瘾。,中国在一系列军事冲突中败于英国,史称“鸦片战争”。这些冲突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告终。凭借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进入中国沿海城市的权利,从而得以瓜分中国。殖民掠夺、人口快速增长(从18世纪中期的1.43亿增加到19世纪中期的4.23亿)、粮食短缺、官僚体系控制力的降低、日益严重的腐败,激发了国内的冲突与革命。清王朝(1644~1911年)崩溃,由孙中山领导的更不稳定的中华民国取而代之。
虽然很多省宣布忠于孙中山和他领导的民族主义政党国民党,但南京的中央政府对贪婪的地方军阀几乎毫无控制力。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中国出现了两个政权中心,相互争雄。一方面,蒋介石接管了国民党,并着手统一中国;另一方面,左翼的学生和城市知识分子组成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袭击并杀害了数百名共产党人,是为上海大屠杀事件。在此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下转移至农村。后来被迫率领共产党人北征,从江西一直走到陕西,这就是神奇的“长征”。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迫使国共双方展开合作。在战争中,国民党向西转移,转以重庆为统治中心;领导的共产党人则转入地下,打起了游击战。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再次攻打中国共产党,但一败涂地,逃往台湾。1949年10月1日,站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