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周海春教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子曰’”类文献与孔子哲学合论”和湖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子曰’类文献与孔子哲学、先秦儒学史研”(13HCX04)的研究成果。全书以《论语》为参照系,考察了儒家经书中的“子曰”,重点以《庄子》、《孟子》、《韩非子》中的“子曰”为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发。
目录
目 录第一章 “子曰”类文献及其研究概说……………………………6 一、何谓“子曰”类文献……………………………………6二、“子曰”类文献研究的难题………………………………………7三、“子曰”类文献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2 四、现有“子曰”类文献整理概说………………………………14 五、研究目标和内容…………………………………………………19六、“子曰”类文献的研究对丰富中国哲学史的意义……………22第二章 儒经中的“子曰”………………………………25一、《左传》中的“子曰”……………………………………25(一)政治与伦理间的张力…………………………………………27 (二)政治义务的界限及其背后的修身预设………………………34 (三)君子对善恶政治的伦理抉择…………………………………46 二、《春秋公羊传》中与孔子相关之文献…………………………54 三、《春秋谷梁传》中与孔子相关之文献…………………………56 四、通行本《易传》中的“子曰”…………………………………59 五、《礼记》中的“子曰”…………………………………………66 (一)《礼记·檀弓上》中“子曰”………………………………67 (二)《礼记·仲尼燕居》和《论语》中的“礼”比较…………74 (三)《礼记·儒行》对儒者的规范………………………………77 (四)从《礼记·射义》看孔子的正义观………………………83 (五)《礼记·聘义》中的“子曰”………………………………93第三章 诸子文献中的“子曰”………………………………………99 一、儒家文献中的“子曰”………………………………………99(一)《孟子》中的“子曰”………………………………………99(二)《荀子》中的“子曰”………………………………………110(三)《晏子春秋》对政治善恶的关注…………………………120 二、道家文献中的“子曰”…………………………………………122 (一)《庄子·人间世》中的“子曰”……………………………122 (二)《列子》中的“子曰”………………………………………142三、法家文献《韩非子》中的“子曰”…………………………149(一)“物化的治道”的伦理观……………………………………150(二)《韩非子》中“子曰”的哲学思想…………………………153第四章 “子曰”类文献的理论张力与孔子哲学……………………171一、“思想史”中的“‘子曰’类文献”………………………171 (一)学派张力………………………………………………171 (二)时代张力………………………………………………179二、“子曰”类文献的理论张力…………………………………188 (一)仁爱原则与功利原则…………………………………188 (二)“见”与“隐”…………………………………………197 (三)君子道与统纪…………………………………………204 三、孔子哲学的追寻……………………………………………219 (一)启发与定义……………………………………………219 (二)意义世界与事实世界………………………………221 (三)开放与排他……………………………………………223 (四)示范与规范……………………………………………224参考文献……………………………………………………………227后记……………………………………………………………………230
摘要与插图
这里所谓的“子曰”中的“子”即孔子,“子曰”即“孔子曰”或“仲尼曰”。“‘子曰’类文献”即包括《论语》在内的先秦两汉等记载孔子言论的文献。古代文献中的“子”并非都是“孔子”,这里所说的“子曰”专指以孔子名义所说的话。这些话的存在形态多样,有“子曰”、“孔子曰”、“仲尼曰”等。本文把这些话统称为“‘子曰’类文献”。综观古代典籍中的“子曰”类文献,相比较而言有价值的主要集中在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现有的孔子资料汇编基本上也以此时间为界限。把“子曰”文献合起来成为一个类别进行研究是必要的。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谈论孔子思想的时候,或者引用《论语》来说明,或者使用《春秋》等来说明,或者引用《孔子家语》中的材料。因为使用的材料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千差万别。其中《论语》中的“子曰”使用率和认可率高,被认为是孔子的思想言论。但《论语》中对孔子言行记载得相对简单,历的注解很多,单纯从《论语》文本自身的资料有的时候很难确定孔子言论的具体内涵。《论语》中的“子曰”往往缺乏相关背景或情景的说明,而其它文献中的“子曰”往往和《论语》有互补性,这使得合起来进行研究显得很必要。
“‘子曰’类文献”有很高的哲学价值,从丰富发展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如下三点意义是明显的。其一,有助于比较全面系统地勾勒孔子的哲学思想。其二,有助于全面研究孔子弟子的哲学思想,勾勒早期儒学的哲学全貌,勾勒早期儒家哲学思想发展线索和脉络。其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先秦儒家和其他相关各家的关系问题,从一个宏观的思想平台上把握先秦哲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其四,有助于回答秦汉尤其是先秦主流文化及其流变的相关问题,总结主流文化建设的经验。中国哲学史的每一次创新,总是和对不同经典的关注和挖掘有关。有理由相信,对“‘子曰’类文献”的深入研究,可以引申出大量的学术话题和现实话题,从而提供先秦两汉哲学史研究创新的动力。
本书以《论语》为参照系考察了儒家经书中的“子曰”,其中包括《左传》和通行本《易传》中的“子曰”。《礼记》中的“子曰”内容丰富,并且复杂,本文选取《礼记·仲尼燕居》为例分析了其中的“礼”思想和《论语》相关思想之间的关系。诸子文献中有大量的“子曰”文献,本文以《庄子》、《孟子》、《韩非子》中的“子曰”为例进行了阐发。
“子曰”类文献有较强的理论张力,因为这些文献出现在不同时代的文本中,出现在不同学派的文献中,加上有真有假,其中包含很多的矛盾和不合。其中包含学派的矛盾,时代的矛盾,真假的矛盾。这些因素导致了“子曰”类文献有丰富的理论取向。本文选取几个角度对这种矛盾进行了阐发,主要是:仁爱原则与功利原则、出世与入世、君子道和统纪的张力。
诸多的“子曰”文献真假难辨,本书以对《论语》为基本参照,从启发与定义、意义世界与事实世界、开放与排他、示范与规范等角度来分析,认为孔子哲学包含多个面向,这些张力包含伪托等因素在内,但也要关注孔子哲学的多角度、多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