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管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价格 45.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53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对企业重要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往往既无法进行传授,也无法进行转移。隐性知识由于其难以言传、与所有者不可分离的特性决定了这种知识的共享和转移的困难,需要知识所有者亲自参与整个知识过程。而团队是可以为成员提供隐性知识共享、创新和积累的一种好形式。社会网络由联结行动者或节点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组成,是主体获取信息、资源、社会支持以识别与利用机会的结构。《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管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探讨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管理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引出
二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文献检索
二 社会网络理论概述
三 社会网络视角下团队知识管理
第三章 概念阐释
一 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
二 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
第四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基本理论模型
二 研究假设
第五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量表设计
一 研究样本
二 研究过程
三 研究结果
第六章 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一 调查问卷设计
二 研究数据的来源与收集
第七章 定量分析
一 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 相关分析
四 回归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果
二 研究结果分析
三 研究结果启示
四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附录一:大学生创新团队知识管理访谈问卷
附录二:大学生创新团队知识管理调查问卷(项目负责人)
附录三:大学生创新团队知识管理调查问卷(项目成员)

摘要与插图

《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管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与社会网理论发展相得益彰的是研究组织和期刊的迅速发展。1978年社会网络分析网络(INSNA)宣告成立,为研究者提供广泛交流平台。同年,该组织创办的《Connections》与Freeman创办的《SocialNetworks》两种刊物巩固了社会网络的学术地位,使社会网络研究成为社会学中具有影响力的领域。
  (二)社会网络相关概念及核心理论
  威尔曼(Wellman,1988)认为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斯科特(Scott,2000)则定义社会网络为一群人联结在一起的社会网络关系,而齐达夫和蔡(Kilduff&Tsai,2003)指出由许多节点及节点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网络结构称为社会网络。社会网络主要理论包括联结强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结构洞理论。
  联结强度理论。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73、1974、1982)对社会网络分析有着重要和十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弱联结优势”理论中,行动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可以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在强联结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连接较为紧密,关系联系频率较高,质量较好,在这种关系下,高质量的信息传递较为容易。而弱联结与强联结相反,但是弱联结在已形成的平衡稳固的关系中更可能得到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的“弱联结优势”理论刺激了市场经济中求职过程的研究,他认为个人通过自身网络寻找工作时,由于弱联结能够提供超越自身社会圈的非冗余资源与信息,比强联结更能有效地帮助求职者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后,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85)又提出了“嵌入性”理论,认为发生经济行为的双方必须建立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强调“信任”在社会网络中的重要性,隐含强联结的重要性。而奎克哈特(Krackhardt,1992)也提出“强联结优势”理论,分析情感网络如何带来非正式的潜在力量,进而影响组织成员行为,如离职、满意度、团队合作等。
  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发现,社会成员因占有不同位置而获得的资源与权利有所不同,并次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林(Lin,1982、1990)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资源是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的,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纳哈皮特和戈沙(Nahapiet&Ghoshal,1998)认为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个人以及社会组织单位拥有的关系网络中的,只有通过这些关系网络的获得,才能得到相应的社会资本,并把社会资本本分为结构、认知和关系三个维度。
  结构洞理论。美国学者伯特(Burt,1992)提出“结构洞”的观点,在他的观点中,行动者有两种可能性,其中之一是行动者和其他每一个行动者都联系,由这些行动者组成的网络就是没有间断的,这样的网络是完整而没有空隙的。这样的网络通常存在于规模较小的团体中。观点之二是一些行动者只与部分行动者有联系,从而使网络形成有间断的部分,称为“结构洞”。弱联结并不是“桥”的前提条件,不相联结的个体有着不冗余的资源和不同的网络位置才是“桥”的关键,也就是说,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占据交换资源的重要位置。从某意义上而言,这种结构洞理论是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的联结强弱理论的一种深化。伯特(Burt)的结构洞理论解决了就业市场中的部分问题。
  ……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