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保罗欧耶尔是美国经济学界的,为了研究经济市场与大众生活的关系,他加入了美国多个知名的交友网站,发现网上交友的本质和生活中的求职、买房、炒股、网购等活动有紧密的联系——都是为了配对,但交友网站比股票和黄金市场呈现更复杂的经济学模式。于是他归纳出了十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并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高深而有趣的理论。
搜寻理论:找对象如同找工作,究竟该花多少时间去寻找对象?在一个公司待多久换工作合适?正如买房子,我们总期待下一个是,与看房子不同的是,约会时我们需要打扮漂亮,因房子不用“爱”你。有些条件好的人,因择偶太挑剔而要付出较长时间去寻找Mr./Mrs.Right。这些,都在于“搜寻成本”的高低。
廉价沟通论:网上的征友数据,处处充斥着隐瞒或夸大的成份,这种情况就像网上购物和填写个人履历表。情况为何如此?“因为在一个夸大成性的市场,即使你说的是实话,也会被大打折扣!”说自己“爱好运动,肤色健美”的,普遍被解读为“有点丰腴”,自称“丰腴”的其实就是个胖子。
选型交配论:择偶市场如职场,就像小孩的英语能力分班,类型相近的人会走在一起,单身者普遍寻找背景相近的伴侣,正如人才自然被大机构罗致。然而,强弱搭配的“负选型交配”也有好处,员工和平庸员工在一组工作,却能提升团队效率。
······
目录
前言
比黄金和股票市场更“经济学”的网络交友 001
从网络交友开始,学习推动世界的经济学原理 002
第一堂 搜寻理论
究竟要找到什么时候才不会再有更好的?
预期效用的大小决定你能继续坚持多久 005
搜寻成本的人会选择继续寻寻觅觅 007
太有耐心(太过挑剔)必须付出的搜寻成本 009
什么时候该定下来?——“效用化”的时机 011
下一栋房子有可能才是美的房子 013
该选择骑驴找马还是失业度日? 014
搜索引擎广告降低了不粘锅的挑选成本 015
为什么抗生素的搜寻成本比糖尿病药物更高? 017
人越老买到的东西越划算 018
第二堂 廉价沟通
空口说白话是否真的可以不付任何代价?
博弈理论如何分析“不诚实”的成本 026
交友网站上到处都是谎言 027
越老实越劣势——撒谎吹牛反而有利 028
双方利益越一致揭露的信息就会越正确 030
投递履历与网络拍卖中的“吐实机制” 031
不让谎言影响市场的三大关键 033
电视节目上的公然欺骗 034
投资分析师越灌水公司前景越可能保住饭碗 036
让政客不太敢乱开支票的情境 039
第三堂 网络外部性
人潮多的地方会形成吸引力还是相斥力?
因为那里没人所以那里就不会有人 046
用需求创造需求的Facebook效应 048
在某些情况下不要当第一 049
QWERTY键盘与蓝光DVD的胜利 050
用户彼此越陌生越有价值 052
同类越少越好异类越多越好的市场 054
需求破坏需求的交通阻塞与演唱会效应 056
征收排碳税让交通更顺畅——可行吗? 058
投资公立学校教育的必要性 060
第四堂 讯号理论
我有多重要看你付出多少成本才知道
大学毕业比较容易录取,早起排队才是忠实移民? 067
一朵虚拟玫瑰就是对目标对象的重大投资 070
求职市场中的虚拟玫瑰:我真的很想要这个工作! 071
Google如何从七万五千封履历中找对人? 074
大学应该独立招生?——统一申请是一种“反讯号” 076
提早申请就是学生能掌握的讯号 079
辍学生可以运用的讯号 080
第一次约会就是要“烧钱” 083
烧钱拍摄广告:提供保固的企业讯号 085
linkedIn烧钱压低股价,传递前景大好的讯号 086
第五堂 统计歧视
我不是针对你,是针对和你一样的多数人
统计性歧视来自于信息缺乏 095
从锁车门到临检——无所不在的统计性歧视 096
听起来很“公平”的歧视 099
即使只是间接歧视也会惊动法院插手 101
在职场上撑久一点就能对抗统计性歧视的薪资差异 103
开价比较贵并不见得是出于敌意 106
第六堂 稠密市场
要当小池塘的大鱼还是大池塘的小鱼?
在大城市比较容易买到满意的牛仔裤 115
为什么在都会区约会更容易? 117
病患不够“稠密”恐怕找不到皮肤科医师 118
稠密市场不一定等于竞争激烈 120
冰激淋小贩该在人行道的哪里摆摊? 121
地毯工厂选择的不是顾客稠密而是资源稠密 123
当市场变得稀薄肠胃科医生将找不到理想的医院 125
稀薄市场的怪现状:要就马上,不要拉倒 128
第七堂 逆向选择
为什么再好的产品,却只值得劣级品的身价?
信息不对等让二手车市场只剩下烂车 136
为何李子总是被当成柠檬 137
逆向选择:健康的人才想要买保险 140
想钓大鱼反而先吃大亏的美国航空 142
信用卡公司靠逆向选择挖到金矿 143
吃到饱餐厅会吸引特定种类的食客 145
改变给薪制才能留住秀的玻璃维修员 147
购买沃尔沃汽车可能暗示了某
摘要与插图
预期效用的大小决定你能继续坚持多久效用是经济学中象的概念,同时也是直觉上引人的概念,这基本上就是经济学家计算一个人有多快乐的方法。如果我有一段满意的长久关系,或是快乐的初次约会,能够让我开心的话,这就是增加了我的效用,所以我花时间在OkCupid网站上,希望能遇见一个人,在未来增加我的效用。
我们不断在做决定,将预期效用化。就在我们讨论这个议题的当下,你就是在做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你正在自问:究竟继续阅读此书会让你比较快乐,还是放下这本书去做别的事比较快乐?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我说的是将“预期效用”化。因为有些决策的后果你自己也不太确定,或许你日后会后悔这个决策,所以也只能尽力去猜测现在的决定会如何影响未来的效用。
人常常必须选择到底是该接受目前的选项,还是继续寻找。经济学里的搜寻模型,就是在分析此种抉择所涉及的取舍(trade-offs)。在网络交友的世界里,这代表我知道再看一个使用者档案会创造一个机会,而这个人可能就是我的终生挚爱,是让我快乐的女人。当我有这种想法时,我几乎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多看一些使用者档案,如果我在Match.com上点阅的下一位女性可能就是我合的伴侣,我现在怎么还坐在这里写这本书呢?因为我们都知道,这种逻辑行不通——我们不会不顾时间,一直寻找的另一半。
我们会将就着“定下来”。没错,就是这样,但你一定不想承认。你深爱自己的另一半,觉得对方就是的;也或者你还在寻觅,心里企盼着能找到一个“”的人。但你找不到的。我不想戳破你的幻想,但你没办法找到那个的另一半。就算那个的对象真的存在,你也几乎不可能找得到对方。于是,到了某个时机点,你就会跟自己说(虽然我不建议你大声说出来):“我的另一半真的很棒,虽然如果我继续寻找,可能会找到更好的人,但是我还得谋生、准备晚餐、练习钢琴等等做一大堆事,所以我还是将就着和这个人定下来,继续过活,因为这已经比的情况好很多了。”
其实在网络交友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停止搜寻”这个决策。先你要面对的是,到底要不要再多看一个使用者档案;接下来,则要决定是否与对方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或后续的约会,或是再找其他对象;与某个人约会一段时间后,又得决定要不要进入稳定的关系,或许同居、或许走到结婚这个终点,或许还是要回到交友市场再试一次。
,如果你与现在的伴侣已经在一起很久了,你就必须不断决定:现在这段关系是否比分手寻找一个更佳的对象还要好?我当然希望你不需要在一段长久的关系里,刻意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在冥冥之中,你仍然是在选择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而不是可能在其他地方获得的东西。
你或许认为,只有经济学家才会用这种角度分析交友市场,一般寻找对象的人才不会这样行动。尼克波卡登(Nick Paumgarten)曾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发表过一篇关于网络交友的文章。在写作的研究过程中,他访谈许多交友网站使用者,发现有一群人很愿意“骑驴找马”——在更好的人出现之前,先与某个人交往。波卡登写道:“只要外面还有更好的选择,你就会无法自拔地试着去找到对方。”
《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里的米兰达霍布斯(Miranda Hobbes),也提供了“骑驴找马”现象的另一种说法:“我现在同居的男人,内裤上总是有擦不干净的污渍……如果你的男友已经放松到连那里都不愿意擦干净,那么两个人之间的浪漫情愫也就结束了,可以画下句点。”
搜寻成本的人会选择继续寻寻觅觅
到底是哪些人会将就和眼前的对象定下来,而哪些人又会持续寻觅呢?
对经济学家来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