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共12章,内容包括名词研究综述、名词的空间性特征、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部分名词的程度性特征、名词的格系统等。
目录
序
第一章 名词研究综述
第二章 现代汉语名词的性质、范围和分类
第三章 名词的空间性特征
第四章 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
第五章 部分名词的程度性特征
第六章 名词配价研究
第七章 名词的格系统
第八章 名词所指的计量方式
第九章 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化
第十章 名词和定心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差异
第十一章 名词性句成分的从缺
第十二章 名词性成分的指称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与插图
1.4 依据原型理论定义名词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浪潮的影响下,有些学者开始反思汉语的词类问题,认为汉语的词类不是特征范畴,而是原型范畴。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分布上的家族相似性而聚集成类的,同一类的词不一定共有一项为其他词类所无的分布特征,因而无法用一项分布特征之间的合取或析取关系为标准来给词类下定义,词类只能从原型理论的角度给出带有概率性的定义。在
这种理论背景下,宽泛的名词定义是“经常作主语和宾语、经常受数量词等形式的定语修饰的一类词”。严格的名词定义是“以能受数量词修饰、但不受副词修饰的一批词为典型成员的一类词”。
对名词的不同定义反映了人们对词类及名词的不同认识。事实证明,从意义的角度定义名词背离了语法学的方向,是行不通的。从句法功能的角度定义名词反映了词类的本质,问题是
名词是个开放类,在词类体系中数量,不可能全部列举,但又找不到对所有名词都适用的、说一不二的本质内涵。可见,词类范畴不是经典范畴,它在相当程度上是原型范畴。在原型理论背景下,依据句法功能定义名词反映了词类的本质属性,也能较好地解释名词与其他相关词类边界模糊的现象,应该说是科学的、实用的。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现代汉语里的三大实词。这三大实词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知范畴)语言范畴化的结果。亚里士多德曾将现实世界划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况、活动、遭受l0种范畴,在这l0种范畴中,“实体”是一个本源范畴,它代表现实世界中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各种事物及其所代表的类,其他范畴是他源范畴,
它们只存在于实体之中,是实体的属性。语言是人类认知现实世界的产物,其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语言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世界范畴即认知范畴存在着对应关系,名词大致对应于实体,动词大致对应于活动,词大致对应于性质等等。在现实世界中,实体与活动、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中,体现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也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实体、活动和性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活动和性质总是属于实体的。反映在语言中,名训,动词和形容词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动词、形容词总足用来陈述、描写、修饰、限制名词,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有些名词可以有动词、形容词的性质和功能,有些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有名词的性质和功能。这也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能够划界,又不能划界的根本原因之一。
名词是现实世界的实体语言范畴化的产物。实体在现实世界中表现为空间存在,以长、宽、高三维形式或其中的两维形式表现出来,与此相对应,名词型的特征是空间性;活动在现实世界中总是要占据一定的时间,在语言范畴中体现为动词具有时间性特征;在现实世界中,性质具有程度上的差别,体现在语言范畴中形容词具有程度性特征。名词的典型特征是空间性,动词的典型特征是时间性,形容词的典型特征是程度性。正如实体跟活动、性质的关系一样,有些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弱化甚至消除空间性,而体现出或弱或强的时间性或程度性;有些动词也可以弱化甚至消除时间性,而体现出或弱或强的空间性;有些形容词也可以弱化甚至消除程度性,而体现出或弱或强的空间性或时间性。以往关注较多的是动词的典型特征。如陈平(1988)、龚干炎(1995)、戴耀晶(1997)、李铁根(1999)等先生都做过很好的研究。对形容词的典型特征,张国宪先生(2000)也做过充分的论证。与动词、形容词典型特征的研究相比,对名词典型特征的研究则显得薄弱,亟待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