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创新人才培养(论文集)》围绕近30年来女性创新人才培养及其社会环境、女性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女性教育者培养后备人才等展开,旨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展现女性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创新、成才建业的时代风貌,对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女性的发展创新、科学成才提供有效方法。
目录
第一辑 女性与改革开放30年
改革开放30年女性人才成才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创新人才培养
当代高校女性科技人才新风貌
改变总体创新环境提高女性科技素质——关于当前中国女性创新人才社会环境的探讨
在改革开放语境中看近30年的女性创作
创新型高校女教师塑造与和谐社会构建
第二辑 女性与成长机制
探索新时期女性领军人才的成长机制
女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重视宏观社会环境培养女性领导人才
“独语”还是“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及男性学者的参与
以女性力量高校科技女性人才培养新理念
高校妇女组织在女性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机制
女性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初探
浅析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沃土
制约·迷茫·突围——中国女性创新人才发展的现实性反思
人才机制与妇女发展
高校传统行政女性发展新模式的探索
高层次女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同济女子学院的发展为例
风险社会视角下女性科技创新人才的建构
持续拼搏是知识型高技能创新女性成才之基
第三辑 女性与性别文化
践行科学发展观 扫除性别上的封建主义
性别隔离——影响女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结构性障碍
高校“思政课’致渤师的岗位性别优势思考
性别教育与女性创新人才培养
媒介拟态环境对“女强人”刻板印象的影响探析
论性别魅力对于女性创新人才成长的作用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性科技人才培养
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女性领导发展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惯性和文化堕距——解释现代中国知识女性的角色理想
第四辑 女性与社会参与
女性社会地位与女性创新关系的考察
1978年以来中国女性精英国家化的模式
东西方女性领导人崛起的背景、异同及其意义
项目化管理机制下的女性创新人才培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女性就业问题
有影响力女性的社会参与与发展
摘要与插图
第一辑 女性与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30年女性人才成才环境的变迁
丁琳 刘钊
所谓女性人才,指在政治、经济、法律、科教、文化和卫生等领域,以其的魅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女性群体。改革之初,女性人才受到自然、社会的多元因素制约,在参政议政、岗位竞争、劳动就业、婚姻家庭、身体健康以及接受教育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启蒙了女性的心灵,女性人才真正从人的价值上认识了“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走出了固有的天地。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变化,传统经济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对女性人才的成才环境进一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20世纪80年代相对封闭的环境制约
1.自然性别差异的特殊性限制
人类自身的繁衍规律和人的社会角色成长双重任务集于一身,给女性带来了性别的制约。大学毕业年轻人正值青春年华,此时知识形成、心理成熟,事业刚刚起步,也正是男女青年谈婚论嫁之时。婚后怀孕、生育及哺乳这段时间女性身心疲惫,无法集中精力投入自己倾心的事业中去,和原来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男性拉开了距离。况且,婴幼儿期的子女生活上的照顾也多半由女性承担,更要在事业之外让女性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体力。为了事业,有些现代女性只好将生育年龄推迟到三十几岁,有的甚至放弃生育或终身不嫁。科学表明,生育年龄的推迟不利于后代的健康。放弃生育或终身不嫁,不仅影响女性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使人类繁衍规律受到消极影响。这是自然性别的差异所造成的客观矛盾。
2.社会性别的角色定位限制
传统文化中“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潜移默化地植人人们的头脑,大大降低女性的成才意识,影响其才能和智慧的进一步发挥。社会对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规范,直接影响着两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和角色定位。因此,无论在学业、就业,还是在工资收入、事业开拓等层面,社会对有影响力女性的期望值偏低。但是,阻碍有影响力女性成才的障碍应是女性自身,当面对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她们比较容易选择放弃,并且总会为放弃努力找一个家庭或生活上的借口,当夫妻双方都有发展机会而面临选择时,做出牺牲的也多半是女性。
3.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限制
现阶段家庭中家务劳动量较大,占用的时间较多,而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和“贤妻良母”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女性在家务劳动及子女教育中所花的时间多于男性。知识女陛在单位是学者、教师、管理者,在“男同志能做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做到”的无差别的男女平等观念影响下,知识女性不甘落后;回到家中,她们还是妻子、母亲、女儿,料理家务、相夫教子、照顾老人,从事的是难以价值化的隐性劳动。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的双重角色、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使有影响力女性难以满足双重角色的需要。波伏娃《第二性》一书探讨了生理学意义上的“女性”是如何一步_步按照社会习俗和要求,变成社会学意义上的“女性”,变成屈居于男性之后的“第二性”。
4.社会评价标准的导向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对女性的角色评估总是处于男性价值体系之下,以丈夫和子女的社会地位及价值来衡量、体现女子即妻子与母亲的价值:所谓“出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仅是许多职业女性的追求,也是男性理想中女性的形象,传统的“母以子贵”、“妻以夫荣”的“替代成功”观念剥夺了女性应有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衡量男性大多是以他的社会价值为标准,即从事业成就方面评价,男人为事业不顾家是天经地义,女人为事业不顾家就一定会受到来自社会以及家庭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