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经典彩图版

价格 23.8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性的品鉴人物的经典专著,又名《鉴人智源》,探讨人的内在才性与外显能力及行事效用的关系。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主导,融合了道、法、名、阴阳诸家学说,并多有创见;强调德才并举,内在人格与现实功利兼顾,提出了兼德、兼才、偏才,英和雄等概念,堪称识^用人的集大成之作。本书涵盖生理、心理、才能、德行、政治等多维结构的科学体系,为品评、选拔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其识见高明,颇具实践性,在历影响很大。  全书共三卷十二篇,分别为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全面阐述了人才的类型、层次理论及鉴别方法,各类人才的优缺点及适宜职业,才性对事业的利害影响,识别人才的疑点误区,用人的品格度量等。每篇后附有精彩释评,并遴选古今经典案例,指点识人蹊径。二百余幅古代名画,精美四色印刷,尽显高迈的人物风范。

目录

《人物志》隆庆本阮逸序/1
《人物志》隆庆本文宽夫跋/2
《人物志》隆庆本宋庠后记/3
《人物志》隆庆本王三省“序人物志后”/5
《人物志》嘉靖本顾定芳跋/6
郑昱重刻《人物志》跋(隆庆本)/7
《人物志》刘元霖本刘元霖跋/8
《人物志》李苘本李苘跋/9
《人物志》彭家屏本彭家屏跋/10
《人物志》艺林堂刊本王谟跋/11
略述刘劭《人物志》/12
《人物志》自序/18
九征第一/21
体别第二/39
流业第三/53
材理第四/63
材能第五/83
利害第六/95
接识第七/107
英雄第八/119
八观第九/131
七缪第十/159
效难第十一/183
释争第十二/195

摘要与插图

孟子曾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亦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从个人立场讲:当世界陷于绝望时,只有退避一旁,采明哲保身之一法。但自另一方面讲:世道否塞,终需要物色人才来扭转此局面。刘劭写《人物志》,并非站在私人立场着想,而是站在政府立场着想。他的意志是积极的,非消极的。因此他衡评人物,一讲德性,一重才能,务求二者兼顾。换言之:衡评人物,不能不顾到其对当时人群所能贡献之功利一方面。若要顾到人群功利,即需讲才智。若无才智,如何能在此社会上为人群建立起功利?故刘劭《人物志》极重人之才智,但也并未放弃道德。而他书里,也并未提到隐沦,这是此书一特点。
  今问人之才智何由来?刘劭以为人之才智乃来自自然,此即所谓“人性”,孟子亦是本“才”以论性。当三国时,才性问题成为一大家爱讨论的问题。因在东汉时,社会极重“名教”,当时选举孝廉,孝廉固是一种德行,但亦成了一种“名色”。当时人注重道德,教人定要作成这样名色的人,教人应立身于此名色上而再不动摇,如此则成为“名节”了。惟如此推演,德行转成从外面讲。人之道德,受德目之规定,从性讲成了“行”,渐渐昧失了道德之内在本原。现在世局大坏,人们觉得专讲当时儒家思想,似乎已不够;于是又要将道家思想掺人,再回到讲自然。认为人之才能,应来自自然。但一讲到自然,又会牵连讲到邹衍一派之阴阳家言。在先秦以前,各家思想本可分别来讲;但汉以下各家思想已渐汇通,不能再如先秦般严格作分别。当时人把自然分成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人性亦分别属之。即如近代命相之说,也仍把人分“金性”“木性”等。当时人把儒家所讲仁、义、礼、智、信配人五行,变成了五性。那一性的人,其所长在何处。但刘劭《人物志》并不看重那些旧德目,他书中提出了许多新意见。他说人才大概可分为两等:一是“偏至之材”,此乃于一方面有专长者,如今称科学家、艺术家等。在刘劭说来应都属此偏至之一类。第二是“兼材”,即其材不偏于一方面,而能有兼长者,依近代人观念,其人如是一文学家,若定要同时兼长科学,岂不甚难?然此等本属西方人侧重职业与知识的分法,中国人则不如此看人。人品不以知识、职业作分别。今天的我们,都已接受了西方人说法,多将人分属于某项知识、某项职业之下,乃对刘劭所提兼材一项,骤难了解。
  我们试再就此讲下: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人分成十二“流”,中国人所谓流品,亦即是品类之义。此十二流乃依其人之性格言。人之“才”皆自其“性”来。如有人喜讲法律;有人喜臧否人物;有人善文辞。此皆所谓才性不同。刘劭所分十二类中之第一类,称为“清节家”。他说如吴季札、齐晏婴等是。因此类人禀此性,便宜做此类事,即其才之专长在此也。其第二类称“法家”。此非指先秦诸子中之法家学派言。法家学派指的是一套思想;而刘劭所指则是某一类人之性格。如管仲、商鞅等,此一类人,性喜讲法律制度,因此其才亦于此方面见长。第三类称为“术家”。如范蠡、张良等是。因于人性不同,而其所表现之才能亦不同。如:管仲、商鞅,他们每能建立一套制度或法律,然遇需要权术应变处,即见他们之才短。
  前三类皆是所谓“偏至之材”。但亦有其人不止在某一类事上有用,而其才可多方面使用者。此所谓“兼材”,即其才不限于某一方面、某一类事。刘劭言:如此之人,即具兼材之人,乃可谓之“德”。依照刘劭如此说来,“德”自在“才”之上。但其所用德字之涵义,显与指仁、义、礼、智为德者有辨。刘劭又谓:若其人又能“兼德”,此种人则可谓之“圣人”。故刘劭心中之圣人,应是一全才之人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