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赚钱的人:温州商人的20大奇迹生意经》通过对中国赚钱的温州商人积聚财富的经验探索和思想总结,给想要创富的人以指导和借鉴,希望更多的人像温州商人一样开创出自己的一片财富天地。《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说过:“财富应该藏在我们的脑袋里和我们的心情里。”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富人与穷人其实有不一样的思维和做法。作为一个成功的创富商帮,温州人的思维方式当然是与众不同的。 温州商人善于白手起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不断进取、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在逆境中能勤奋好学、刻苦顽强,不怕脏、不怕累,不达目的不认输,龙门能跳、狗洞能钻,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善于变通、能大能小、能屈能伸,精明、能干,敢于创业、开拓,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不想打工,只想做老板…… 做一件事,观念和行动重要。观念正确,行动比较容易贯彻,事情就比较好办;观念错误,脑筋转不过来,做什么事情都是不行的。温州商人之所以能致富,实际上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起到了好的作用。
目录
于创业的商人
NO.2 微利是途”的商人
NO.3 永远走在潮流面的商人
NO.4 经营人脉的商人
NO.5 忍不拔的商人
NO.6 踏实地的商人
NO.7 审时度势的商人
NO.8 大包天的商人
NO.9 团的商人
0 苦耐劳的商人
1 于创新的商人
2 胸怀广的商人
3 于反败为胜的商人
4 得诚信是金的商人
5 行动速的商人
6 政治的商人
7 观的商人
8 “作秀”的商人
9 危机意识的商人
NO.20 于销售的商人
摘要与插图
于创业的商人温州地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东临大海,自古温州人便以外出经商为荣,而且他们外出,漂泊的感觉。他们背井离乡走南闯北,绝不是迫于生计或为挣钱娶妻生子,而是要创业。
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里,温州商人更是遍布中国以至世界,而且逐渐由行商推销变为坐商,由游击方式转向坐镇赚钱,形成了“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有温州人的地方就能开拓市场”的局面。
在温州700万人口中,有210万人散居在国内各地和海外,且多为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在中国各大城市,温州商人均有出色的表现,成为当地商界的主力军和成功的商人。
比如,北京是温州商人在北方的大本营。北京城里有遐迩闻名的“温州村",他们散布在大钟寺、五道口、沙窝和大郊亭,呈星状围着整个北京城。有许多大腕级的温州商人在北京城,例如蜚声海内外的“101”毛发再生精的发明者、人称“红色大亨’’的亿万富翁赵章光,饮誉海外的“中国阿信”徐小英,永嘉桥头纽扣市场出来的纽扣老板群,还有来自乐清柳市的电器电子大王,来自苍南县金乡中国商标城的商标大王,也有一批年轻的在京城商海里搏击长空的一代儒商。
另外,上海也是温州人大显身手之地。南京路是上海人以为豪的商品世界,而数以百计的店铺和柜台的真正主人却是温州商人。
北京去得,上海去得,就连“世界屋脊”西藏温州人也敢闯。据统计,进藏行商者近一半是温州人。拉萨还有一条以裁缝铺为主的“温州街”。
除了国内市场,温州人还大胆地杀向了海外。美国、巴西、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都有温州商人。在巴黎,还有“温州街”呢!在巴黎的13区和14区,住的都是温州人,听到的都是温州方言,甚至警察也得说温、州话,温州人达到8万人之多。据粗略估计,散居国内的温州商人的个人资产总值已超过1OOO亿元,其中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达到1.6万人。
温州人之所以是中国赚钱的群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盯住别人没发现的赚钱机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一步步将生意做大。温州人常想:我为什么要给别人打工?资本再少也要创业,给自己打工,做自己的老板才是人生的追求。失败也是一种人生经历,不想做老板的人肯定不是温州人。
俗话说:“工字不出头。”一辈子打工,很难有大成功。司马迁说过:“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香港富豪庄永竞则说:“即使当个小老板,资本再少也总是为自己干,总会有发财的希望。”可见,给别人打工,总是没有自己做老板显得更有发展。而温州人的想法正是如此。
陈绍枢,温州人,北京华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为国内北京奥运会特许产品生产企业的代表。这个以做徽章、工艺品生意起家的温州人,1994年买断了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纪念品专利权,开始事业起跑,后与数届奥运会结缘:1996年,陈绍枢就为亚特兰大奥运会制造过纪念章,后来又为悉尼2000年奥运会、雅典2004年奥运会生产纪念徽章。2005年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非贵金属类特许经营商,开始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经营历程。,2006年初,拿下数百吨“鸟巢”建设剩余钢的经营权。和很多的温州商人一样,他也是从很小的事情开始创业,不断积累,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20世纪60年代,政治口号满天飞,全国上下陷入“”泥潭。而温州人则开始了新一轮市场经济的南征北战。由于割资本主义尾巴,温州的小商小贩只好打擦边球——虽然各地都在打击投机倒把,但中国太大了,走村串巷的小商贩们尚有生存空间。于是,从温州涌出数不清的小商小贩、修鞋匠、长途贩运户。
当时,温州出了无数“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