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悟性》主要是写在中国,一些悟性好的人,即使整理出了一整套方法,也不会轻易告诉别人。就是师傅不会轻易交给徒弟,而让徒弟先干上三年扫地倒水的活。徒弟只有偷偷的咂摸和学习。师傅为了不让学生把自己的全活学去,还故意把自己的技艺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比如武功套路,即使整理成了文字,也是艰深异常,尽量把秘诀藏在艰深难懂的诗句里面。只有悟性好的子弟,在无数的摸索中,才能突然悟出其中的道理。这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无疑使得智慧的传递又慢了许多。
目录
第一章止水上的莲花——漫话悟性/1
中国是一个重情理的社会,情在先,理在后。咬死理被中国人称作迂阔,因为在中国社会这根本行不通,这使人不得不开窍。要想在中国社会游刃有余而又不失本色,非有深沉的悟性不可。
第二章不知死焉知生——中国人的生死感悟/27
如果没有死,那么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堕落。死是对一切非理性、一切疯狂行为的拷问。在死的面前,一切重的东西都变轻了,轻得鸿毛不抵;一切轻的东西又都变得凝重了,凝重得化解不开。
第三章一国之家务——入世与治世中的感悟/41
古往今来,我们经常看到灵魂卑微的人将灵魂高大的人玩弄于股掌、恣意欺凌的情景。严格来说,这些出卖灵魂的小人与去势的男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失去了生命中本性的东西,因此对灵魂或肉体健全的人怀有一种深深的嫉恨。
第四章逍遥游世相忘于江湖——老庄的人生感悟/65
人生的境界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的人能顺其自然,忘掉自己;修养到神化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无意于求名。
第五章恬静的田园——中国人的幸福观/93
中国人重视传统而平淡的生活,中国人的悟性在这些方面有广泛的开启:“天伦之乐”、“颐享天年”、“无为无作,悠游清逸”、“平常心是道”、“知足者常乐”。庄子甚至说:“至乐无乐”。
第六章拥坐菩提树下——中国人的佛缘/113
中国人与佛教已有两千年的不解之缘;禅宗,曾是我们民族性灵耀眼的景观,禅机与禅理曾给我们民族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无穷的启示与无限的生机。如若无禅,我们的生活和艺术将会失去很多味道。
第七章热釜中的阴凉——魏晋风度与任诞的精灵/133
中国人的任性放达由来已久。任性放达是中国人在专制的桎梏之下表现个性、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第八章纸面上的血腥——历代文人的遭际及醒悟/151
文人是什么?这是始终困扰文人的问题,在对这个世界说三道四了一辈子之后,却没有认清自我是一个什么东西,这是生命的大误会。
第九章面对五斗或更多的米——当今文化人心态/169
摘要与插图
中国是一个重情理的社会,情在先,理在后。咬死理被中国人称作迂阔,因为在中国社会这根本行不通,这使人不得不开窍。要想在中国社会游刃有余而又不失本色,非有深沉的悟性不可。那尤三姐在房明明听见。好容易等了他来,今忽见反悔,便知他在贾府中得了消息,自然是嫌自己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今若容他出去和贾琏说退亲,料那贾琏必无法可处,自己岂不无趣。一听贾琏要同他出去,连忙摘下剑来,将一股雌锋隐在肘内,出来便说:“你们不必出去再议,还你的定礼。”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与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这是《红楼梦》里人痛惜的一幕。冷二郎(柳湘莲)与情小妹(尤三姐)本来是地造天设的一双,但偏偏不得结缘。柳湘莲在剧变之后心寂如灰,此前对这个世界的五色之感七情之惑顿时消失。“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柳湘莲大梦醒来,看到一捕虱道士,问他:“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哪里去了。”
《红楼梦》之所以令后人几百年来荡气回肠,无非是使了令人先有大痴、大迷、大惑,然后突然抽掉踏板,令人一足踏空,森森然大彻大悟的神术。《红楼梦》洋洋百万言,皆可由一个禅字挂系。
这禅机是不难领会的。柳湘莲与尤三姐皆奉情为无上之物,因此,他们能为情而割舍一切。后人却从他们的痴情与割舍上领悟到须先有大惑方能有大悟的禅理。整部《红楼梦》简而言之便是叙述一个七情六欲由波高浪涌到风平浪静的过程。冷二郎与情小妹由感情的上跌落了,而书中的情痴贾宝玉也心如止水,义无反顾地奔七情六欲的墓地——空门而去。
若无禅机,《红楼梦》便无骨。事实上,《红楼梦》正是在禅宗高度发达的时代诞生的。
这部历越的文学巨著,先把人推入儿女情长的惊涛骇浪里,让人目眩神迷,然后他才施魔法,平风息浪,让你在心寂如水的一刻领略四大皆空的境界。
在禅宗的历,禅师们惯用抽空的方法来导引弟子开悟。如弟子说内心不安,便要弟子拿不安出来;如弟子深感自己罪孽深重,便要弟子拿罪孽出来。这种方法很灵验,一下子便斩断了“万根烦恼丝”,令人恍然大悟。
在禅家看来,人心就是一泓清水,在这里展现的一切都是影像。而这影像的真实与否,便取决于水面是否平定。心愈静,镜愈明,悟性便是止水上盛开的莲花。觉悟通常是心如止水时生发的。只有在风平浪静、水波不兴的时分,莲花才是人的。
禅家的这种见解包含着对人类精神世界深邃的把握。事实上,不同的心境映现的世界的确是迥然不同的。我们通常说第一印象如何如何,而再看过之后又如何如何不同,这其实便包含了心境调整的过程。在再次观照时,内心已不像初次目遇时被感觉的细指撩动得心旌摇曳,雾气漾潆,故心若止水,止水如镜,“象”便清晰了然了。
这种禅悟的方式至今仍然有效。我们若能让繁杂的心绪渐渐静息,用止水之心与无心之心去观照一个熟视的对象,比如家人乃至身边的器物,你会发现他们不一样了。你可能会拥有一种与往日不同的对家人对器物的感觉。就像某一天,你突然对一朵花有了格外的注意,有了格外的感觉:哟!它怎么这么红啊!
一个朋友对我说,在过了很长时间平淡乏味的婚姻生活之后,有一段时间他很有一种要挣脱的欲望,他说大概这就是所谓的“七年之痒”吧?他对妻子既失去了热情,也失去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