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痴呆化 (德国脑科学家、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揭秘数字化社会如何扼杀我们的脑力)

价格 36.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1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数字痴呆化》为德国脑科学家、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揭秘数字化社会生存隐忧的经典著作,获德国《明镜周刊》排行榜第一名、德国亚马逊排行榜总榜。

奥地利作家彼得?艾腾贝格(Peter Altenberg)曾说:“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前往咖啡馆的路上。”这份浪漫优雅的閒情逸致,在今日数位化的世界中早已被滴滴答答的键盘敲打声所取代,数以万计的“网路原民(digital natives)”齐声高喊:“我不是已经在线上,就是正在连线上网!” 然而德国知名的脑科学专家曼弗雷德?施皮茨尔(Manfred Spitzer)教授告诫我们:比老年痴呆更可怕的是数字痴呆症!

电子产品和网络让我们停止思考,谷歌在使我们变傻?复制粘贴已代替了阅读与写作?多任务处理使效率变低?网络成瘾让我们失眠、忧郁、焦虑?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需要记忆大量街道,而使海马体大于常人?儿童视频会影响孩子发育?
《数字痴呆化》虽是一本专业的书,却是一本有趣的书。大量鲜活实例,幽默风趣的语言,让你掌握大量前沿科学知识,远离现代科技的危害。《数字痴呆化》同样是一本适宜家长阅读的科普读物,从书中案例学习如何避免孩子的发育受到电子科技和网络的影响。

目录

1.伦敦的出租车/ 001
2.我在哪儿?/ 010
3.学校教育:复制粘贴代替阅读写作?/ 029
4.在大脑中储存还是转移到云端?/ 055
5.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代替面对面(face to face)/ 065
6.儿童电视和儿童DVD / 080
7.在幼儿园里放置笔记本电脑?/ 100
8.数字游戏:糟糕的分数/ 124
9.数字原生代:神话与现实/ 138
10.多任务处理:注意力受到破坏/ 152
11.自我控制与压力/ 162
12.失眠、抑郁、上瘾给身体带来的后果/ 179
13.鸵鸟心态使人盲目/ 191
14.做些什么?/ 208

摘要与插图

引 言
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

“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这是美国政论家、网络专家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一篇批判媒体的短评的标题。如果研究数字媒体及其由此产生的可能危险,那么就不应该仅仅把注意力放在谷歌,这也不可能仅仅是变愚蠢的问题。因为现代的大脑研究导致我们在使用数字媒体时,处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且有各种因素去担忧。因为我们的大脑处在一个持续改变的过程中,由此得出结论:每天同数字媒体打交道不可能不对我们使用者产生影响。

数字媒体——电脑、智能电话、游戏支架,是电视,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一项对2000 多名年龄在8 到18 岁之间的孩子和青年的研究表明,在美国,青年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数字媒体上——每天7.5 小时,这个时间甚至超过了睡觉。

在德国,一项对43500 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9 年级学生每天使用媒体的时间将近7.5 小时。其中还没有包括使用手机和MP3 播放器的时间。下表是按媒体和性别分类整理的一览表。

美国人在1999 年、2004 年和2009 年每天使用各种媒体的小时数和分钟数
1999 2004 2009
电视3∶47 3∶51 4∶29
音乐1∶48 1∶44 2∶31
电脑0∶27 1∶02 1∶29
视频游戏0∶26 0∶49 1∶13
书籍、杂志0∶43 0∶43 0∶38
电影0∶18 0∶18 0∶25
使用媒体的总时间7∶29 8∶33 10∶45
多任务处理所占比重16% 26% 29%
时间6∶19 6∶21 7∶38
德国9 年级学生2009 年使用媒体的时间
男孩女孩平均值
电视、视频、DVD 3∶33 3∶21 3∶27
网络聊天1∶43 1∶53 1∶48
电脑游戏2∶21 0∶56 1∶39
总计7∶37 6∶50 7∶14

成年人使用媒体的时间比学生多(接近4 小时)。一系列有关媒体消费
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这才是人担忧的。因此,我写了这本书。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本令人讨厌的书,令人讨厌的书。但我作为精神病科医生和大脑研究者只能做这件事。我有孩子,不想他们在20 年后责备我:“爸爸,你知道所有的一切——你为什么什么都不做?”

由于我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人类、大脑、学习过程、媒体方面的研究,并且看待发展(当然是通过父亲的视角和大脑研究者的视角),同绝大多数人不同,因此,我想尽可能明确地列出事实、数据和论据。同时,我主要援引的、的、人人都能读到的科学刊物上的研究成果。“啊,您和您的科学”,我已经听到批评者如此回答。对此我只做简短的说明:科学是我们所拥有的的事情。科学是人们对关于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身的真实可靠的知识的共同追求。无论去药房买头痛药、坐汽车、乘飞机、开炉灶或者仅仅是开灯(开电视或电脑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每一次都可证明我们需要依赖科学知识,事实也正是如此。不分青红皂白就不承认自己依赖科学成果的人,要么不知道他自己在说什么,要么在有意
说假话。
问题在哪儿?

1913 年,托马斯? 爱迪生——灯泡、电唱机和电影的发明者,在《纽约时报》上写道:“学校里不久就会废弃书本……可以借助影片来教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我们的学校体制将在10 年之内发生的变化。”将近5 年过后,电视出现时也出现了类似的乐观说法,他们认为,人们可以把文化、价值和知识带到世界的任何角落,由此将全面提升人类的文化水平。又过了5 年,电脑让人们再次谈到全新的可能性,即学校学习将发生根本变革。“然而这次一切都不同了”——大批的媒体宣传不知疲倦地一再强调。同时,我们本身也已经成为电子学习(E-Lerning)起落的见证者,因为我们在70 年代经历了语音实验室和在线课堂的失败。单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