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民族地理》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系统阐述了中国民族地理问题。上篇民族地理总论。主要阐述民族地理学的有关基本理论问题和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性等问题,包括民族与民族地理学和中华民族与地理环境两章。中篇 民族地理分论。主要阐述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识别特征、空间分布和发展过程等四个基本的民族地理问题,包括汉族的民族地理、人口数量众多与分布广泛的少数民族地理、人口数量众多与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地理、人口数量较多与分布较狭的少数民族地理和人口数量较少与分布较狭的少数民族地理等五章。下篇 民族地理分区。
目录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一
《中国人文地理丛书》序二
前言
第一篇 中华民族的人种结构和民族发展
第一章 中华民族的人种特征
第一节 双源的人种结构
第二节 民族的人种类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自在发展
第一节 中华民族起源的时空格局
第二节 族群互动与中华民族空间格局的演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
第一节 正统观演变与民族认同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对民族发展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民族地理基础与民族空间格局
第四章 民族的历史地理基础
第一节 地理环境及其变迁与民族的发展、分布和民族关系
第二节 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奠定
第三节 地理环境变迁与中华民族空间格局的演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民族的现代地理基础
第一节 民族的现代自然地理基础
第二节 民族的现代人文地理基础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民族构成与分布格局
第一节 民族构成及其变化
第二节 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民族分布聚居格局
第一节 民族走廊及其分布格局
第二节 民族聚居区及其分布格局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人口较多且分布较广民族地理
第八章 汉族民族地理
第一节 历史渊源
第二节 人种类型与体质特征
第三节 语言文字、服饰、民居、饮食、信仰、习俗
第四节 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第五节 汉族的地域类型
第六节 汉语方言及汉字
第七节 地理观念与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回族民族地理
第一节 历史渊源
第二节 人种类型与体质特征
第三节 语言、经济类型、服饰、民居、饮食、信仰
第四节 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第十章 藏族民族地理
第一节 历史渊源
第二节 人种类型与体质特征
第三节 语言、经济类型、服饰、民居、饮食、信仰
第四节 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第五节 支系、语言、服饰和医学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彝族民族地理
第一节 历史渊源
第二节 人种类型与体质特征
第三节 语言文字、经济类型、服饰、民居、饮食、信仰及习俗
第四节 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第五节 彝族的支系及其语言使用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苗族民族地理
第一节 历史渊源
第二节 人种类型与体质特征
第三节 语言文字、经济类型、服饰、民居、信仰及习俗
第四节 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第五节 支系、苗语方言及苗族医学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满族民族地理
第一节 历史渊源
第二节 人种类型与体质特征
第三节 语言文字、服饰、民居、信仰及习俗
第四节 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壮族民族地理
第一节 历史渊源
第二节 人种类型与体质特征
第三节 语言文字、经济类型、服饰、民居、信仰及习俗
第四节 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第五节 支系、语言使用及壮学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蒙古族民族地理
第一节 历史渊源
第二节 人种类型与体质特征
第三节 语言文字、服饰、民居、信仰及
摘要与插图
在前述研究共识基础上,对于个别尚无定论的民族,依据文献给予说明,即怒族和独龙族属于蒙古人种南方类型(郑连斌等,2008;张兴华等,2008),珞巴族和门巴族属于蒙古人种北方类型(郑连斌等,2009)。结合已有研究结论,现将中华民族的人种类型总结如下:(1)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朝鲜族、满族是典型的蒙古人种北方类型。这些民族,起源、发展和形成于北方,与蒙古人种南方类型交往融合较少,与高加索人种的关系同样如此。
(2)裕固族、门巴族、藏族、珞巴族、土族、羌族,属于蒙古人种北方类型,其体质特征主要表现为蒙古人种北方类型。这些民族虽多起源、发展和形成于北方,但或因发展过程中向南迁徙,或因与蒙古人种南方类型的交往与融合,具有蒙古人种南方类型的某些体质特征。其中,藏族还可能由北方迁徙至西藏,且与南方各族接触较少,至今与一些典型的北方蒙古人群遗传距离十分接近(杜若甫等,1998)。
(3)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东乡族、撒拉族诸族,体质特征主要表现为蒙古人种北方类型,但明显具有高加索人种血缘成分。其中,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虽具有高加索人种的血缘成分,但他们的蒙古人种血缘成分约占70%左右(杜若甫,肖春杰,1997);俄罗斯族原是高加索人种,但迁居中国后已与诸多蒙古人种北方类型民族融合。
(4)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是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混合的类型,其主要血缘成分是属蒙古人种还是高加索人种有待进一步研究(杜若甫,2004;金力,储嘉佑,2006;李树春,2010),但体质特征明显接近于我国蒙古人种北方类型(崔静等,2004;郑连斌等,2004)。
(5)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基诺族、纳西族、哈尼族、彝族、傈僳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毛南族、仫佬族、畲族、保安族,属于蒙古人种南方类型。其中,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基诺族、纳西族、哈尼族、彝族、傈僳族、白族虽多与中国古代北方氐羌民族系统有渊源关系,但起源、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多与南方土著人有融合,又多与蒙古人种南方族群有融合,体质特征主要表现为蒙古人种南方类型;苗族曾一度活动于长江以北,后大量南迁且居住分散,大大与南方各族融合;土家族、布依族、毛南族、仫佬族、畲族世居南方,但因民族融合,具有某些蒙古人种北方类型特征;保安族虽与北方民族有渊源关系,但因民族融合,更多地表现为蒙古人种南方类型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