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作为分析性范畴的“文化”概念在西方和中国语境中的形成与演变,并对化时代的“文化杂交”现象与中国古代的“和而不同”观念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本书论述了文化与文明教化、文化与人格、文化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并对文化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在欧洲历史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编纂中的应用进行了考察。
目录
编 文化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一 西方社会科学中的文化概念
二 中国思想中的文化概念
化时代的文化概念与“和而不同”观念
一 化与“文化杂交”概念
二 中国的“和而不同”观念
第二编 文化与文明
文明的观念与教化
一 中国与西方思想中的“文明”概念
二 欧洲的文明教化
三 中国古代的文明教化观念
文化、人格与国民性格的重建
一 中国和欧洲的传统人格观念
二 中国和欧洲传统人格形态的若干特征
三 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意义及其诠释
四 《论语》中的人格世界
五 当代中国国民性格的再建构
第三编 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现代性与革命
一 西方历史思维中的“革命”
二 中国历史思想中的“革命”
三 革命与现代性
后现代、现代性重建与中国的现代性
一 社会历史语境中的后现代
二 重建现代性的两种策略
三 后现代与中国寻求现代性的困境及出路
后现代主义及其历史观
一 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主义
二 解构理性主义历史观和客观主义认识
三 历史知识的后现代转型
第四编 欧洲文化及其想象
欧洲:一种文明观念的出现
一 美洲之镜中的欧洲文明
二 欧洲文明的内部整合与欧洲的新形象
三 对欧洲文明内涵的深层思考
文化想象与“欧洲观念”的建构
一 什么是文化想象?
二 文化想象的实质
三 当代欧洲社会中的文化想象
文化认同与欧洲一体化
一 文化认同的理论内涵
二 文化认同的悖论:民族的,还是欧洲的?
三 寻找和建构欧洲文化认同
第五编 文化与历史
文化、权力与世界历史
一 埃里克?沃尔夫的生平与学术
二 再思文化
三 权力与世界历史的制造
四 世界历史与差异政治
跨文化话语、后殖民主义与历史研究
一 后殖民主义的语境及理论
二 后殖民性的历史学
三 超越西方本质主义的第三世界历史
当代西方文化及其历史表现
一 记忆研究的兴起与史学的个体化
二 电影对历史的介入与史学的民主化
三 现代创世神话与宏大叙事的复归
摘要与插图
序 言在当代,“文化”这个概念所囊括的社会生活和现实政治意义不仅没有衰减,而且越来越重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把当代世界主要冲突视为文明(文化)之间的冲突。激荡世界许多地区的恐怖主义浪潮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文化和宗教价值观的冲突有关。 在政治领域,国家之间的猜疑、排斥、结盟和敌视与各自的文化认同不无关系,因为地缘政治和现实主义的考量不能解释为什么一国能够同一些邻国和平共处,而同另一些邻国互相敌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即时通信网络的完善,文化信息的传播日益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现象,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差异和交流同样十分明显。所有这些对文化的研究十分重要。
“文化”作为一个分析性范畴,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关系学和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其定义和研究视角多种多样。作为一个涵盖社会生活众多层面的词或概念,文化可以指称文学、艺术、音乐等人类借以表现审美价值和情感生活的诸多领域,也可以指价值观、行为规范、思维模式、社会制度等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一些学者(如雷蒙?威廉斯)把文化视为一个社会群体借以观察、诠释和体验人生的观念体系;另一些学者(如吉尔茨)则把文化看作文本。
文化不是一个不着边际的抽象词语,本书的两位作者在世界各地旅居、学习和工作时,就对各国文化的差异, 是一个国家在价值观和生活情趣上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征等深有感触。30多年前,笔者一踏进英国希思罗机场,就先感受到英国的文明秩序。几乎随处可听到或看到“courtesy”(优雅礼仪)、“decency”(正派)、“integrity”(正直)这几个词,尤其在牛津大学,更能感到这里在刻意宣扬和鼓励践行这些准则。在美国, 笔者感到似乎连空气中都充满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自由”。都华盛顿的联邦政府行政区,从国会大厦到林肯纪念堂的长方形地带,排列着白宫、华盛顿纪念碑、国家博物馆群等宏伟建筑,其建筑布局对罗马帝国时期罗马市政广场的模仿十分明显。
在巴黎,开创法国近代文化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遗迹随处可见。街头的丹东、马拉和卢梭等伟人的雕塑,先贤祠供奉的伏尔泰、雨果等思想家和文人的灵柩,似乎在向你述说这个国家中思想家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他们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理性”等价值观。巴黎作为一个中心城市,是南欧、西欧和北欧文化的融会地,其建筑艺术的典雅, 追求时尚的精神,使世界其他国家都望尘莫及。在意大利,尤其是在“文艺复兴之都”的佛罗伦萨,散布全城的博物馆、别墅和私宅里陈列着大量价值连城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美第奇家族的别墅、瓦萨里的私宅,外表虽朴实,内部却装饰精美。在这里,你可以深深感受到意大利人对“文明”生活的追求。正是在意大利,从罗马帝国起,人们就试图把物质生活提升到一种舒适和富于很高审美情趣的水准。在这种文化传承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北意大利小城米兰会成为世界“时尚之都”。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文学和艺术中任何一个潮流的深度都取决于那个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审美情趣。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发展,例如希腊艺术并不一定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英国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者,如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等扬弃了机械还原论的文化观,强调文化的相对性和自主性,认为文化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反过来也会影响经济基础。今天,我们已经比较清楚地看到, 文化与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的确是互为因果的。文化既不是一个自主的原因,也不是一个被决定的结果。文化的形成和形式不能被归因于任何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