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

价格 60.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21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刘建洲编著的《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尝试借鉴劳工社会学的概念工具、理论框架以及社会学干预的方法,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对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中的关键议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农民工的阶级形成及特点?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如何限制或促成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面临着何种困境,其未来的可能趋势是什么?如何从无产阶级化历程的视角,来考察农民工的阶级形成背后的动力机制?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发育,对研究者和国家治理者来说,提出了什么挑战?如何选择与建构符合历史趋势的阶级整合策略与劳工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等。

目录

导论 研究的缘起、意义与问题
  一 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一个缺失的研究领域
  二 农民工的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 本书希望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文献述评
 第一节 阶级形成研究文献述评
  一 工人阶级形成的“结构式研究路径”
  二 工人阶级形成的“社会、历史的研究路径”
  三 工人阶级形成的一个综合分析与比较框架
  四 “转型期工人阶级的再形成”:基于中国个案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阶级意识研究文献述评
  一 阶级意识的理论探索:从马克思到汤普森
  二 阶级意识的概念化与测量问题
  三 学界对阶级意识研究的升温及其不足
第二章 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与研究架构
 第一节 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一 走出“二元对立”:农民工阶级形成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二 从“生态”迈向“心态”:农民工阶级意识研究中的方法论思考
 第二节 农民工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架构
  一 农民工阶级形成与阶级意识研究的视角
  二 农民工阶级形成的研究框架:对卡茨尼尔衫佐尔伯格方法的借鉴
  三 农民工阶级意识的社会学干预研究方案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问题:理论争议与实践逻辑
 第一节 苏东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理论解释及其争议
  一 “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主义社会分层模式及其反思
  二 吉拉斯的“新阶级”理论
  三 奥林·赖特对社会主义阶级问题的分析
  四 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塞勒尼的分析及其启示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划分与“身份”体系
  一 “阶级社会”抑或“伦理社会”:与梁漱溟争论的背后
  二 “阶级”的消解、“身份”体系的确立与阶级成分的划分(1949—1978)
  三 小结
 第三节 在“阶级”与“身份”之间:中国工人阶级的“重塑”
  一 工业再造与工人阶级的“重塑”(1949—1957)
  二 人口学状况及其对工人阶级“再形成”的深远影响
  三 “阶级”与“身份”的互构:工人不同身份群体的形成
  四 传统产业工人阶级的“消解”与农民工的阶级形成
第四章 农民工的阶级形成:经济与社会维度的分析
 第一节 农民工阶级的形成:经济维度的分析
  一 从“乡镇企业”到“世界工厂”:农民工阶级形成的经济机制
  二 “离土不离乡”: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民工的阶级形成
  三 “离土又离乡”:“世界工厂”与农民工的阶级形成
 第二节 农民工的阶级形成:社会维度的分析
  一 “工厂政体”理论框架下的农民工阶级形成
  二 “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农民工阶级位置的获取
  三 公民权的“差序格局”与农民工的阶级形成
第五章 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文化与政治维度的分析
 第一节 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文化维度的分析
  一 阶级话语的消逝及其对农民工阶级形成的影响
  二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农民工”的话语建构及其悖论
  三 打工文化的兴起与农民工阶级形成中的“发声”
  四 小结
 第二节 农民工的阶级形成:政治维度的分析
  一 阶级组织的萌生:农民工草根组织的发育及其困境
  二 农民工的阶级行动及其对阶级形成的意义
  三 小结
第六章 农民工的无产阶级化历程:理论解释与历史考察
 第一节 无产阶级化历程:分析框架与历史经验
  一 无产阶级化的历史逻辑与分析框架
  二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