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民史(古代卷)

价格 21.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普遍存在的一种人口现象和社会现象。约在公元前2l世纪,中国建立起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一一夏朝,流民亦随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社会的演进,流民问题不仅未能消除,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并对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产和生活诸方面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流民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发性和无序性。流民背井离乡,流徙外地,并非官府的强制,亦非官府的组织,而是一种自发行为。他们的流动处于无序状态。所谓无序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在流动过程中,暂时脱离了政府的组织管理系统,成为失去行政权力控制的人口;二是流民内部没有正式的组织管理体系,他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第二,流民的主体是“民”,要的是农民。“民”是这类流动人口的一个显著特点。当然,也有一部分流民此前的身份并非民,如也有一些原政府官员、士大夫、逃亡的罪犯和士兵等。是大的战乱发生时,此类人口便纷纷加入流民大军。但是,一方面他们在流民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另一方面当他们加入到流民行列后,实际上已失去了先前的身份地位,脱离了原来的组织系统,更多地具备了流民的特征,我们不妨称之为“准流民”或“亚流民”。 第三,过渡性和暂时性。流民是一定数量的人口,在离开原居住地和放弃原谋生手段后形成的临时性特殊人口群体。在从离乡背井到重新定居之前,这一群体流移不定,无正常稳定的生产和生活手段,呈现出过渡性特征。一般而言,他们中的大多数经过或长或短的流浪生活后,有的重返故里,有的定居于新地,重新获得正当的生产和生活手段,退出流民队伍。流民群体总是处于一种不断有人退出又不断有人加入的动态状态中。 本卷是中国流民问题研究的古代部分,与近代和现代部分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对中国流民问题进行贯通古今的探讨。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流民问题的探研,为现实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或历史启示。

目录

引言第一章 潮起潮落:古代流民潮回眸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流民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流民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民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流民 第五节 宋元时期的流民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流民第二章 生存与期望:古代流民的发生机制 第一节 流民生成之“原” 第二节 自然生存环境的恶化 第三节 社会环境的恶化 第四节 多子未必多福:人口压力第三章 路在何方:古代流民的流向 第一节 流向丰稔、稳定地区 第二节 流向统治力量薄弱地区 第三节 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第四节 流向城镇 第五节 跨出国门第四章 困境与抉择:古代流民的生活方式和归宿 第一节 乞讨与流浪 第二节 打家劫舍 第三节 未离黄土地的生存之道 第四节 弃农趋末 第五节 僧道及其他第五章 无序与整合:古代流民的影响 第一节 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及其代价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兴衰 第三节 民族的融合与文化的整合 第四节 治安恶化与社会危机 第五节 政府的财源、兵源萎缩第六章 治标与治本:政府的对策 第一节 均田限田、整顿吏治一一治本对策之一 第二节 整顿版籍、强化户籍管理一一治本对策之二 第三节 备荒救荒一一抚之于未流之先 第四节 救助与控制一一辑之于既流之中 第五节 流民的还籍政策一一善后举措 第六节 招抚政策一一控制流民的影响结语:反思与启示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