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不朽的丰碑:龙江悲情》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让人们是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而编写。《不朽的丰碑:龙江悲情》配以数百张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图片,帮助读者了解历史、了解人物、了解文化风情。
目录
走近爱辉
爱辉沧桑
爱辉风情
蛮夫作难
爱辉往事
狼烟迭起
和平发展
条约之痛
尼布楚条约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他约之辱
浓缩的记忆
警世地标
十年铸剑
风中的警铃
历史遗痕
溯吉醒今
馆纳古今
文物风华
影像存真
文字的记忆
摘要与插图
爱辉,因一个不平等条约而闻名于世的小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斗转星移,沧桑巨变,爱辉就这样抒写着它的过往。只不过这过往中透着一种悲哀,一种中国的悲哀、人类的悲哀。因为这世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人类共同书写的,它的过去和现在,人类都要共同面对。时代的硝烟散尽,如今爱辉上空又是一片晴朗和碧蓝。爱辉镇占地面积188平方千米,人口近9万,耕地面积1.1万公顷,河流16条,是黑河市的重要产粮区。改革开放以来,爱辉已经被开发为黑河市第一个旅游景点,以其淳朴的边寨之情恭迎中外友人。浓缩着古城沧桑记忆的瑷珲历史陈列馆,也向世人敞开了爱辉的胸怀,抒发着一代又一代爱辉人的爱国情怀。爱辉沧桑的爱辉,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永乐皇帝为应对元朝残余势力,在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与黑龙江汇合处的下游,建起了爱辉城。1674年,清政府在黑龙江左岸明代忽里平寨旧址建了爱辉城,又称黑龙江城,满语称萨哈连乌拉霍通。1683年,清朝命萨布素带领官兵1500人赴爱辉建城永驻,并任命他为镇守爱辉等处将军。1684年决定将将军驻地迁至下游5千米外右岸托尔加城址,人们习惯把江左的称旧爱辉,江右称新爱辉。爱辉城,内环崇岭,外襟大江,为当时黑龙江沿岸的城镇。《盛京通志》对新建的爱辉城的内外建筑的记载日:“内城植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廓,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南临江,周围十里。”贯穿外城的南北大街是爱辉新城的商业区。对于这条大街,俄国人马克在《黑龙江游记》中有过生动的描述,他说:“我们走出要塞大门后,一条相当长而又宽阔的大街立刻展现在眼前,这条街与河岸平行延伸着,大街两旁有许多小巷和另外一些街道,几乎每栋房子临街的一面都是店铺,每个店铺都写有花花绿绿的汉文和满文招牌,而在木杆上还飘扬着用纸剪成的各种各样的图形,三角旗和龙,所有这些,都使市街显得十分奇特。”新建的爱辉城还同时建起了许多庙宇,如城隍庙、龙王庙、文庙、真武庙、关帝庙、大佛寺、魁星阁等。
1907年春,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派遣副都统姚富升接收爱辉。姚富升到任后,做了许多收复努力,爱辉小镇上遍布他的脚印。他远赴海兰泡,与沙俄代表交涉归还爱辉的事宜,终于迫使俄军于1907年5月撤出爱辉。爱辉收复后,姚富升亲自率人进行勘察,重建爱辉新城。
爱辉新城东、南、西、北各有城门一座,南门外建一城隍庙,城内十字街中间建起钟楼一座。城内除衙署公所、城隍庙、文庙的学堂外,其余均为居民住宅。城东临江留马路街基,南北门外大街两旁均做交易区。时过境迁,爱辉今天以其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在中国东北边疆,又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边陲小城。
1. 爱辉之谓
“瑷珲”,县名,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今作“爱辉”。
“瑷珲”城是我国历的边疆重镇。此地远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汉至三国时期为挹娄地,晋时入寇漫汗,后魏、北齐属豆莫娄国,隋唐时分属黑水棘鞠及北室韦地,五代至辽属五国部,金为扶余路的辖境,元时为斡赤斤分地,后属开元路,明时在此设置考郎兀、忽里吉山、巴忽鲁等卫。
到了清朝,“瑷珲”成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驻地。因地处江东,“瑗珲”与内地的交往颇为不便。1685年,清政府同意将黑龙江将军驻地由江左岸迁往江右岸,即今天的爱辉镇位置,重新建筑城寨,名字仍为“瑷珲”。这就是现在的爱辉古城。
“瑷珲”城是抗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反击战前线基地,是沙俄胁迫中国签订《瑷珲条约》的地方。1900年沙俄又在这里把江两岸中国居民屠杀、驱赶到江中淹死,把“瑷珲”城烧成一片瓦砾,也就是的“庚子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