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刊:第三辑

价格 108.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49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博物馆学刊》的是由四川博物院创办的一本集历史文化研究、藏品研究、考古、博物馆学研究为一体的具有一定学术品位的系列图书。每年定期出版一本,目前出版到第三辑。《博物馆学刊》的是由四川博物院创办的一本集历史文化研究、藏品研究、考古、博物馆学研究为一体的具有一定学术品位的系列图书。每年定期出版一本,目前出版到第三辑。

目录

目录
历史文化研究
“西蜀文化”的辨证 林向(3)
新津郭之新墓碑记成都平原清代民间水利纠纷与处理机制 李映福颜斌(8)
三星堆文明与三星堆古城 陈显丹(23)
古蜀人的“五”崇拜和宇宙观 李竞恒(31)
从历史文献用词论孟获族属 梅铮铮王珍(37)
任乃强学术思想简述 魏学峰(43)
试探古代西南筰人及其迁徙 龚伟(48)
贵州地区汉代墓葬研究 赵卿(56)
西昌大理国时期火葬墓与阿吒力教 刘弘(71)
南方丝绸之路
三星堆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 段渝(83)
先秦两汉时期的五尺道研究 颜信(94)
“轴心时代”的中印文化之比较研究 李桂芳(101)
近年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新进展 邹一清(107)
巴蜀书画研究
陈子庄研究综述 胡蔚(113)
向石壶学画纪实 林旭中(126)
陈子庄画语录 余德普(129)
石壶百年纪 丘峙(134)
藏品研究与文物保护
四川汉代陶动物模型的历史文化内涵 魏崴(139)
四川博物院藏三件有铭商周青铜器相关问题浅析 张丽华郭军涛李媛(145)
浅析羌绣色彩的艺术 江佳英胡玉珊(151)
博物馆学刊(第四辑)
甘肃博物馆藏考古发现的古代金银器与丝绸之路 王裕昌(158)
古书画修复与收藏中水的作用和影响 杜少飞文金梁(174)
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棺木的研究与保护 肖嶙(178)
成都青白江窖藏宋代瓷器镶口的分析研究 杨娟曹元元韦荃(187)
博物馆学
博物馆:民族文化展示的特定空间——基于化视野中的思考 唐毅(195)
“专家”还是“杂家”:新时期博物馆从业者刍议 陈默(201)
观沧海之变听长风轻述——烟台市博物馆基本陈列“海风” 沈岩祝国林(206)
浅析遗址类博物馆临时展览的选题与策展——以“南中寻珍:诸葛亮南征路线出土文物展”为例 尹恒李加锋(211)
对博物馆核心价值问题的思考 卢民(220)
博物馆讲解中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 杜博瑞(227)
征稿启事 (234)

摘要与插图

历史文化研究
“西蜀文化”的辨证
林向(四川大学)
摘要:“西蜀文化”是近年来常见的名词,但各人对它的语境的认识有所不同,往往发生理解的错位和误解。若要把它作一个学术术语就有一个定位问题,应正本清源,弄清它的定义、内涵及其特征,才能顺名责实,开展研究和应用,这是建设“西蜀文化城市”的先行基础工程,俗话说“磨不误砍柴工”就是这道理。故我们先从学理角度对“西蜀文化”加以辨识和论证,以供讨论。当其为各界实用时,应因事制宜,当以不违学理基础为宜。
关键词:西蜀巴蜀文化
一、“西蜀”和“巴蜀”作为地域名称同时始见于秦汉
文献记载的地域名称“西蜀”和“巴蜀”,目前能查到的当属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时李斯的《谏逐客书》。据《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为谏止秦宗室大臣建言秦王“请一切逐客”事,列举秦曾经起用来自戎、宛、宋、晋等地非秦人才成就霸业;取得来自昆山、隨、和、郑、卫、宛等地出产的财物来供秦享用。因此得出结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因此“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这就是中国政治有名的李斯谏逐客事,其提倡的包容精神,正是兴国兴市的上策。
《谏逐客书》在一处提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面取汉中”,后面又说若拒用非秦之所产,则“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可见前面的“巴、蜀”具体指巴国、蜀国之地;后面则是与“江南”之地对称的“西蜀”之地,是一种泛称,应该是同义的。
其次,秦汉时的“西蜀”指的是哪里呢?应该指与整个四川盆地相当的巴蜀地区。请看“西蜀丹青”,《汉书.司马相如传》注说的是:“丹砂,今之朱砂也;青雘,今之空青也。”朱砂产于丹穴,《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江原(今四川崇州)人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说她是巴郡枳县(今重庆涪陵)人。《华阳国志.蜀志》又说:蜀有“ 丹、黄、空青 之饶。”丹即丹砂,黃即雄黄,空青即产于铜矿的杨梅青,《政和本草》说:“生益州(今四川境)山谷及越雟山有铜处。”
但是,据《汉书.王褒传》载:“王褒字子渊,蜀人也”,而他在为汉宣帝征召进京“诏褒为圣主得贤臣颂其意”时自报家门是“西蜀人”:“今臣辟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那么可见这里的“西蜀”即“蜀”也。
值得指出的是“西蜀”之称当脱胎于《战国策》的记载的“蜀乃西僻之国”。《战国策》卷三载:“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结果司马错胜出,但两人共同认为“蜀西僻之国,戎狄之长”,反映在中原人眼里“蜀”是西僻之国,理当称为“西蜀”。因为原来这里只有“蜀”没有“巴”(说详下节),所以惯用“西蜀”来称此华阳之地。
“西蜀”是秦汉至魏晋时人们的习惯地域名称,因此在此区域内建立的政权也被人称为“西蜀”,例如三国时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221~263年),又称“西蜀”;东晋焦纵据蜀,自称“成都王”(405~413年),也被称“西蜀”。
晋时左思撰写的三都赋中的《蜀都赋》与《吴都赋》中假设“有西蜀公子者言于东吴王孙”,两人热烈争辩“西蜀”与“东吴”两地的优长劣短,传为美谈。
所以,《辞源》(1983年)迳称:“西蜀,地名,指四川省”,指的是川渝分治前的四川省,也即四川盆地的巴蜀地区。
二、“西蜀文化”是“广义巴蜀文化”中的一支
我们认为四川盆地在夏商周时代是“有蜀无巴”的。2005年我们曾根据文献记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