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部的新闻作品集不仅记录、见证了影响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的重大历史,而且折射了作者本人亲历这段历史的心路历程,他的兴奋、他的感叹、他的思考、他的疑问、他的忧虑等。
目录
第一部分见证与亲历
澎湃亿万斯年,三峡惊涛终成绝唱/3
作别的归州/8
三峡将照亮半个中国?/10
135米线蓄水量不抵一个鄱阳湖/13
三峡大坝寿命有多长/16
物化数字,直观生动/18
一份守约,一份信任,一份友情/20
奔向各拉丹冬,穿越死亡的握手/27
穿越戈壁八千里路云和月/33
我们,回家!/36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基地实录/38
中国地方媒体次走进军营千里大演习/43
松潘三千米高空亲历空投/58
不屈的西川/62
“5·12”大地震原点探访/70
借宿避震帐篷/74
茂县与世隔绝的45小时47分钟/77
李振波:茂县上空第一只雄鹰/81
余震还在持续,希望已经种下/88
四川地震灾区的穿越/93
追访两年半:采访张君案险误捕/99
南非世界杯,是否成就英雄光荣与梦想?/104
京城48小时浮光掠影/107
北京:从亚运到奥运的记忆/111
第二部分情感与人文
候鸟含悲的草原/117
伤心漫过那片海/119
是悲情融化了草原的冰雪?/125
另一种责任:采访为何总受阻/129
采访受阻,智取或强攻?/131
洪水非典冰雪,江珊的泪和笑/134
精神圣火生生不息/137
突围与狙击:武汉雾霾调查/139
第三部分策划与思考
出火车站能否不查票/151
老外考中国英语试卷/155
砸车窗玻璃逃生试验/159
武汉取暖方式调查/165
湖北天鹅洲麋鹿生存危机调查/171
贴身近访50小时记者手记:李敖的狂狷与落寞/174
李敖上海记者见面会图文实录/179
李敖:你因何不锦衣夜行?/182
李敖和张欧亚有个“约会”/184
谨防无意沦为“告密”者/189
西昌: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191
落叶缤纷,春天里的一道奇景/200
我们能否拒绝高考状元/203
第四部分突破与写作
疾驶列车神秘黑手狂扫路人/209
2009大阅兵·探访/212
簰洲湾溃口15周年——我的1998/215
微博早期主导一次辟谣/218
三赴戈壁采访神舟系列,见证发射总指挥大漠诗情/225
新闻报道策划与抢占新闻制高点/230
大武汉到底有多大/234
本报记者亲历奥运开幕式/238
8年风雨兼程:我们在路上/242
跋/251
摘要与插图
序 钻 入 深 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在《楚天都市报》,在湖北日报社,在湖北新闻界,碰上急难险重的采访活儿,我们总会想到一个人——张欧亚。
他的新闻采访功夫,。
就像一只金刚钻,飞旋着,挺进,嗤嗤嗤,嗞嗞嗞,直抵现场,切入核心。
(一)
钻入深处,靠胆识,更靠思想。
三峡电将照亮半个中国?三峡库能挡千年一遇洪水?三峡大坝寿命有多长?这是张欧亚三峡报道的“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思想。
“发现问题是水平,揭露问题是觉悟,正视问题是胆识,解决问题是能力。”
直面矛盾、梳理难题、解决问题,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做事兴业的起点。
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同志认为,问题导向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化和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古往今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科学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在遭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任何一个组织总是在应对问题中发展壮大,在忽视和回避问题中瓦解消亡。离开了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就无所谓真正的学习,人类发展的脚步也将停顿。
新闻工作者,“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既要处在众多矛盾的风口浪尖,接受严苛的考验,又承担着探明事实真相、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这,没有胆量不行,仅凭胆量更是不行。靠胆识,更靠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曙光认为,思想是有方向的,一个叫“寻根究底”,一个叫“超凡脱俗”。“寻根究底”表达的是我们从哪里来,“超凡脱俗”就是要回答我们向哪里去。
张欧亚立志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从他的三峡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从他的许多以提问为标题、为主题的报道中,《南非世界杯,是否成就英雄光荣与梦想?》、《李敖:你为何不锦衣夜行?》、《大武汉到底有多大?》……更能证明这一点。
思想的敌人,是我们自身的庸俗。
有句话说得好,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三者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责任。
(二)
钻入深处,靠毅力,更靠学养。
随时准备出发,归来木椅上即可入睡,与五行八作均能亲近如家人,亲历甚至亲为,构成张欧亚鲜明的采访风格。他常说:“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你没看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
可苦、累,既不是挣扎,也不是蛮横;既不是呻吟蹒跚,也不是血肉横飞。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成功总是眷顾学有所长、胸有成竹的人。
真正说,张欧亚不是作家型记者。雅文秀辞,雕章琢句,乃或玄则妙构,非他特长。但他的文字迸发出的激情,总能深深打动人——他的网络粉丝之众,就证明此言非虚。
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他在“三贴近”中汲取并积聚起浓厚的学养。
我意中的学养,不是学问,不是教条,不是死的知识,是活的知识、智慧、思想与情感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钻进读者意念之中,达成“心与心的交流”。
《穿越戈壁八千里路云和月》,起始为一篇“见闻”发在博客中而已。如是浮皮潦草的浮光掠影,会被《兰州日报》发现并选载么?如何立体呈现采访地的与风情?张欧亚笔下,从武汉出发,到航天城昔日荒漠与今日绿洲,到酒泉现代化现状与历史美名,到航天奇迹与创造奇迹的人,以茅盾先生“白杨礼赞”始,至“倘若在今天,茅盾如果能够踏足这片绿洲,面对这座由不平凡的白杨覆盖着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都市时,又该发出如何的礼赞和感慨呢?”告终,尾相顾,一气呵成,有广度、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