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价格 35.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陈力丹所著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内容 包括:新闻传播学研究概 述、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2013年新闻界 事件分析、新闻理论研究、传播理论研究、新 媒体研究、新闻法治与道德研究、新闻业务研 究、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本书展现了2013 年我国新闻传播学各方面的研究现状、新闻传 播业界和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是一本系统探 讨新闻传播学理论及实践的专著。
  考虑到一些读者的需求,《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增加了 附录“博士生传播学方向中期考核”,供大家 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新闻传播学研究概述
  2013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
  201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
  2013年中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
第二章  新闻传播学与当前政治
  宣传工作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
    ——解读习近平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解读习近平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领导人报道答记者问
  我国气象报道应摆脱阶级斗争思维切实为人民健康生活服务
第三章  2013年新闻界事件分析
  央视“生命”现场直播:传媒要有法治意识和对大局的政治把握
  记者招待会的记者提问:中外媒体记者提问技巧比较分析
  芦山地震的传媒报道:期待理性而专业的灾难报道
  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规范传媒监督
  “李某某涉嫌”案的报道:理性审视、平衡处理案件律师提供的材料
  2013年八九月间传媒连曝假新闻:假新闻成因之一——主观统领客观
  庭审案期间的媒体报道:不能再搞“媒介审判”
  浙江余姚群体性事件:灾情报道要从群众的需要和感受出发
第四章  新闻理论研究
  传媒生活在人民当中
  以第三方立场报道利益冲突事件
  为什么传媒不能客观、全面报道事实?
  不要煽情,客观、平衡地报道事实
  新闻出版自由的理论架构与现实运用分析
  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
  ——科瓦奇和罗森斯蒂尔《真相》中文版序言
第五章  传播理论研究
  媒介环境学在中国接受的过程和社会语境
  孔子具有怎样的传播思想
  ——从传播学角度解读《论语》
  不同依恋模式下的传播学解读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人内传播
  在微观层面切实改善中国形象
第六章  新媒体研究
  新媒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时空紧张感:新媒体影响生活的另一种后果
  网络流行语的发生及话语特征
  微博多级传播路径下传统广播的新突破
  ——论微电台
第七章  新闻法治与道德研究
  做不说谎的记者
  从新闻职业规范角度评案和陈永洲案的报道
  为什么未成年人得不到传媒的保护?
  报道了假新闻,为什么不见更正和道歉?
  报纸广告要守住道德底线
第八章  新闻业务研究
  改变文风从写规范的新闻开始
  一条会见消息的修改与讨论
  制度的生命力重在落实
  开阔视野,深化民生新闻
  广播的性质与发展前景
  提升时评的质量
  评报意见
第九章  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科研
  研究生学位要求与培养质量
  关于科研评价体系的意见
  社科基金申报论证的初审意见
  关于外新史、中新史、新闻理论、传播理论课程
  教学和研究中的问答
  学位论文开题、评议和答辩评语
  学生文章的修改与评语
  “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按语
附录
  博士生传播学方向中期考核
  2013年内发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外国新闻传播史文章篇目

摘要与插图

传媒文化学派代表人物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解码”理论在我国传播学界经常提及,但并没有循序渐进的深入研究。这年有三篇文章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递进的讨论。第一篇文章做了理论史的努力,认为霍尔的《编码/解码》打破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论,发现了受众的能动性,但它真正关注的仍是如何构建讯息以减少对抗式解读,受众只是按照阶级被模糊地区分开来。直到莫利( DavidMorley)关于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举国上下》(Nationwide)观众的研究,受众的复杂性才得到充分的认识,这也直接推动了媒介研究的“民族志转向”,一系列深入受众生活、开展深描式观察的研究先后出现。第二篇文章进一步认为,“受众民族志”是与霍尔的受众研究并列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发端于美国传播学者鲁尔(James Lull)。文章研究了民族志方法如何进入传播研究领域,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所遭受批判和其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作者指出,民族志方法在未来还要解决受众概念、微观宏观取舍和语境化取向三大问题。第三篇文章则讨论了民族志方法的“表征危机”,电视新受众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调整,以及电视新受众研究评价标准的变迁。这样的讨论,与近年民族志研究方法在传播受众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背景有关,是一种具有人文倾向的研究方式。
  经过我国传播学界部分学者的多年努力,“媒介环境学”已在学术上立脚。这年有研究者梳理了这一学派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和认识过程。由于国内学界有人用“媒介生态”之说讨论媒介生存的环境,以致一部分人错误地理解了“mediaecoloy”关于“鱼”和“水”的经典比喻,定名“媒介环境学”是要与中国式的对“媒介生态学”的误读区分开来,强调媒介如何构成了人生存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人的影响。
  ……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