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本书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基础维"、"现象维"和"分析维"。 在档案学教材中,一般从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档案学三方面现象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研究档案的"泛化"现象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同的则是后者选取现代社会的档案"热点"现象进行描述和解析。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 一类值得注意的现象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档案"泛化"论文献综述
1.2.1.1 档案概念"泛化"论
1.2.1.2 档案学术"泛化"论
1.2.1.3 术语学"泛化"论
1.2.2 现代化与世俗化文献综述
1.2.2.1 现代性与现代化
1.2.2.2 世俗化
1.2.3 后现代思潮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创新、不足与后续研究
1.4.1 论文创新
1.4.2 不足与后续研究
第2章 世俗万象--"泛化"的普遍性
2.1 预设:"档案"的相关度
2.2 图书"档案热"
2.2.1 "传统"档案和"非传统"档案
2.2.2 院资料室与校图书馆藏书比较
2.2.3 图书"档案热"个案
2.2 电视"档案热"
2.3 分析:"档案热"的世俗特征
第3章 外延突围--档案概念"泛化"
3.1 前提:传统档案概念的特征
3.2 现象之一:非档案界之"办事档案"
3.3 现象之二:档案界之"大"概念
3.3.1 "大文件"
3.3.2 "大档案"
3.3.3 "大编研"
3.4 现象之三:平民情结
3.4.1 民间档案
3.4.2 民生档案
3.5 分析:档案来源的"多元化"
第4章 制度理性--档案工作"泛化"
4.1 "基旨":档案工作之"现代化"
4.2 "公共档案馆"举措的"失当"
4.2.1 "公共档案馆"之公共性
4.2.2 专门档案之动态性
4.3 科技档案概念的"淡化"
4.3.1 理论、政策因素
4.3.2 两个案例
4.3.2.1 鄱阳湖治理档案
4.3.2.2 景德镇陶瓷档案
4.4 分析:档案工作"泛化"之现代性
第5章 热点纷呈--档案学术"泛化"
5.1 "范式":来源原则
5.1.1 "范式"论回溯
5.1.2 "范式"内核
5.1.3 来源原则与历史主义
5.2档案学术动向
5.2.1 档案社会学
5.5.2 档案文化论和社会记忆说
5.2.3 档案与休闲
5.2.4 档案信息资源论
5.2.5 档案管理视角论
5.2.6 档案知识管理论
5.3 解谜与泛化:两大主线
5.3.1 "解谜":后保管模式
5.3.3 "泛化":信息资源管理论
5.4 分析:档案学术"泛化"的效应
第6章 对接与碰撞--"泛化"动因
6.1 现代化历程--启蒙运动与世俗化
6.1.1 启蒙运动
6.1.2 现代性和现代化
6.1.3 世俗化
6.2 后现代思潮的冲击
6.2.1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6.2.2 后现代档案学思潮
6.3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影响
6.4 现代化的困境--未完成的现代性
6.4.1 对理性的过分迷信
6.4.2 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结束语:重构档案文明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 谢
摘要与插图
第1章 绪论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 一类值得注意的现象
在社会上,"档案"一词正以风起云涌之势被大量使用,很多揭秘、纪实、备忘录等书籍被冠以"档案"之名,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历史的代价--死亡档案》(金石开编著,1993)、《民间灵气--癸未甲申田野考察档案》(冯骥才著,2005)、《电视档案 5·12汶川大地震备忘》(梁晓涛主编,2008)、《怀望遥远的青春--山东知青档案实述》(山东省档案局编著,2009)、《中国股市风云档案》(李幛喆编著,2011)等,举不胜举;电视媒体也以档案素材吸引观众,如中央电视台四套(-4)的《国宝档案》栏目,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的《档案》栏目;另外还有网络媒体的博客档案、明星档案等也借用"档案"一词。在我国,重视档案的价值一直是国人共有的嗜好,并不是档案界的专利,"国人通性,典籍" ,"每一个拥有往事的人都拥有档案" ,因此以"档案"冠名的书籍、电视栏目、网站,以"档案"所暗喻的真实性和隐秘性来吸引眼球。在国外,也有类似现象,美国档案学者弗朗西斯·布劳因说:"我的始发点对'档案'一词各种各样的用法做一番考察。近来,这个词突然间时兴起来,几乎无所不在" ;这类现象也被称为"档案热", "J.德里达曾经从后现代主义哲学角度对人类社会中的档案现象进行了探讨" ,以解构主义创者德里达的《档案热:弗洛伊德印象》(<Archive Fever: A Freudian Impression>)一书为始基,西方档案学者开始对传统档案概念进行反思,在特里.库克的《档案学和后现代主义:旧观念的新构想》 一文中,对这些以"后现代主义"为特征的反思文章有所总结。这类现象在我国也有些译著,如《未经修改的档案:赫鲁晓夫传》(Ю.B.叶梅利亚诺夫著,张俊翔,石国雄译,2009),《党卫军档案:二战史中耻的章节》(克洛普著,2004年)等。
在档案学界,有另外的现象:学术成果中不以"档案"冠名,而以"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为题,如档案专业博士论文就有很多不以"档案"为标题:中国人民大学的有《电子文件真实性及其凭证价值研究》(张宁,2005)、《政府信息公开目标取向研究》(蒋冠,2008)、《公民获取政府电子文件信息权利保障研究》(连志英,2010)等;武汉大学的有《信息保障及其评价指标应用基础研究》(肖英,2006),《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研究》(吕元智,2009)等;档案学的研究方向越来越广泛,研究热点随着时代变迁而变迁,如有知识管理论、电子文件管理论、社会记忆论。学界这种弃用"档案"而趋用其他相近或时髦词汇的现象,可看着是学术外延的扩张,是学术的求变、求新,同时也有迷失研究核心之虞。在档案工作中,也有类似现象:档案部门提出的"民生档案"、"大文件"、"大档案"、"大编研"等新名词,是对档案传统概念的外延拓展,其主要特征是冲击传统上认定的档案的来源渠道;"文档一体化"、"和县模式"等可看作是档案工作范围的延伸和扩展等。
如果按照划界的思路看,以上大众、学界、业界对"档案"一词的使用已全然不是传统模样。如果我们不急于给出一个诸如时代进步之类的简单概括,而纯粹就现象而言,"泛化"一词便浮出水面。
对档案"泛化"现象的涵义,至今还并无统一的界定。档案学者对于档案"泛化"现象众说纷纭,如,黄存勋认为档案"泛化"是"我国档案界"相继出现的拓宽档案概念外延现象 ,郭红解则认为是"社会媒体"借用档案概念来包装栏目的现象 ,谷凯波认为是"档案"一词在"社会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的种种偏差 ,任汉中认为"泛化"是"社会公众"缺乏对档案的深入了解造成的"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