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目录
译序 /1
鸣谢 /1
前言 /1
第一卷 图像的起源
第一章由死而生 /3
第二章象征的传承 /27
第三章信仰的真谛 /55
第四章迈向宗教唯物主义 /85
第二卷 艺术的神话
第五章 历史无休止的螺旋上升 /125
第六章“古代艺术”幽灵的解剖 /145
第七章 艺术的地理分布 /165
第八章 目光的三个时期 /181
第九章绝望的宗教 /211
第三卷 演出之后
第十章 一场大灾难的编年史 /235
第十一章 视频领域的吊诡 /267
第十二章 纯电视的辩证法 /295
摘要与插图
译序 /从前的译者写序,一般都跳不过介绍原书作者这道“坎儿”,而且看来交代得越详细越好。这有助于读者了解写书人的背景嘛。而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这道“工序”似乎可以免去,起码不必弄到巨细无遗的程度。就拿本书的作者雷吉斯?德布雷来说吧,您只须点击“百度”,马上就知道:他是法国人,1940年9月2日出生于巴黎,早年曾赴古巴、玻利维亚,同情切?格瓦拉的革命活动。他的身份为作家、媒介学家、思想家(或哲学家)。1996年创办期刊《媒介学手册》。2010年曾应邀来华讲学,作过“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专题演讲,引起相当程度的反响。他的著作已译成中文的有两部:《100名画〈旧约〉》、《100名画〈新约〉》,如此等等。对于普通的中国读者来说,我想“百度”提供的信息,应该是足够的了。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那得进入法国网站,那里面的绍介至为详尽。译者的所长,是能读懂原文,把法语信息翻译过来,填补中文信息之不足,并非难事。不过转念一想,有此必要吗?当今已进入信息社会的时代,垃圾信息正泛滥成灾,再制造些冗余的信息,表面看来可显示译者的见识广博,但其实增加本书的篇幅,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还是直奔主题吧:谈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译者先接触原著,读后总有一点的印象和感想,趁此机会向读者传达一下,或许算是个义务吧。本书原是作者在巴黎一大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可以说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他在书中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全书共分十二章,目录上的章节标题已交代得一清二楚,毋庸译者赘述。但本书的目录有一个特点:除了重复书中的章节标题之外,每一标题之后还附上一两句简单的话语,提示本节的内容。因而读者纵览目录,便大约可知全书的梗概。作为本书的先行读者,译者心的不是其内容如何或架构怎样,而是它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或是能够给我国读者什么启发。
先抓住译者的观点是:“图像源于丧葬”,正是为了延续死者的“生命”,才制作出雕像、塑像、画像等一系列的图像。将珍爱的易朽的对象永远保存下来,这是人类的普遍要求。图像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产物。作者举了大量西方墓葬的例子,条分缕析,令人信服。他还论述了图像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准确地认定:“图像的目的原在于拉近人和超自然的距离”。
其次,作者指出“图像的威力”,而且认为,到了视像时代的今天,掌握图像制作的权力尤为重要。作者说:“如今,铸币,就是制作图像。有多少国家即便维持不住原来的特权,但起码还保持着传播能力呢?”的确,当金钱的主宰慢慢减退的时候,想象空间的主宰显得重要。作者还说道:“经济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若要化为政治上的霸权,那略微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一方面有随时可用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有整套的图像装备。”
为此,作者对今天因图像的控制和传播而造成差距和不公表示深深的反感。作者说:“十个人里有九个是透过亚特兰大和好莱坞向他们提供的图像去观察生活的。各处人们接受来自美国人的配音或配字幕的图像,但美国人在自家却受不了来自别处的任何一幅配字幕的图像。”作者还尖锐指出:“电视生来就是美籍的,它吞噬一切……”作者发现,在口头文化向书面文化过渡的阶段,一国强势的语言逐渐统一国内的方言土语。如今,世界进入视觉文化的阶段,“世界上各种目光的统一”正向前迈进。“……各国发现自身的眼光被剥夺,都以美国的眼睛看世界。”
然而,这种“统一”是否开阔了人们对世界的视野呢?作者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从前是“极小的空间里极大的多样性”,如今是“极广的空间里极少的多样性”。甚至连美国人也未必享受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