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们在考察555篇应用CiteSpace的论文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国内学界对科学研究新方法和新工具的渴求,CiteSpace凭借其使用简单、适用源于多种数据库格式的数据、可以绘制多种图谱、可视化效果好、提供信息量大和易于解读等强大功能吸引了各个专业的研究人员,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源于对CiteSpace工具的认识不足以及功能的不熟悉,由此带来操作上的一系列问题。正是基于此,本书预从CiteSpace工具的方法论认识概述、初级启动、数据处理、网络模型、可视化交互、可视化设计、更多信息显示、其他功能、经典案例和常见问题十个方面地深入解析CiteSpace,并详细说明相应功能和操作步骤,以期国内学界能更好地利用该工具进行科学研究。
目录
CiteSpace的精美图谱
绪论 CiteSpace的关注度
1 概述
1.1 设计理念
1.2 概念模型
1.2.1 基于引文分析的学科基础
1.2.2 基于信息可视化的技术基础
1.3 理论基础
1.3.1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1.3.2 普赖斯的科学前沿理论
1.3.3 博特的结构洞理论
1.3.4 信息觅食理论
1.4 系统要求
1.5 工作窗口
1.6 应用流程
1.6.1 数据采集及处理
1.6.2 参数功能选择
1.6.3 数据可视化
1.6.4 图谱解读
2 初级启动
2.1 启动CiteSpace
2.2 运行内置数据的案例演示
2.3 数据下载
2.4 参数设定
2.4.1 设定时间分区
2.4.2 选取分析对象
2.4.3 分析对象的连接强度
2.4.4 分析对象的数据筛选
2.4.5 图谱修剪
2.4.6 图谱可视化方式
2.5 数据可视化
2.6 聚类生成
2.7 聚类标注
2.8 导出
2.8.1 可视化视图存储
2.8.2 可视化数据导出
3 数据处理
3.1 数据资源
3.1.1 WOS数据库
3.1.2 PubMed数据库
3.1.3 Derwent数据库
3.1.4 CNKI数据库
3.1.5 CSSCl数据库
3.1.6 Scopus数据库
3.1.7 Google Scholar数据库
3.1.8 arXiv.org数据库
3.1.9 ADS数据库
3.1.10 NSF Awards
3.2 数据预处理
3.3 数据转换器和内置数据库
3.3.1 数据转换器
3.3.2 内置数据库
4 网络模型
4.1 分析对象的选择
4.1.1 施引文献
4.1.2 被引文献
4.2 阈值设置
4.2.1 时间阈值
4.2.2 连线阈值
4.2.3 节点阈值
4.3 网络修剪
4.3.1 成树算法
4.3.2 寻径网络算法
5 可视化交互
5.1 可视化视图
5.1.1 聚类视图
5.1.2 时间线视图
5.1.3 时区视图
5.2 视图布局
5.3 标签调节
5.3.1 文献节点标签调节
5.3.2 词节点标签调节
5.3.3 聚类标签调节
6 可视化设计
6.1 节点显示
6.2 聚类显示
6.3 标签显示
6.4 背景显示
6.5 连线显示
6.6 过滤显示
6.6.1 查找
6.6.2 引用突现
6.6.3 分时连线
6.6.4 关键路径
6.7 图示缩放
7 关于节点和聚类的更多信息
7.1 节点信息
7.1.1 引用历史
7.1.2 检索信息
7.1.3 隐藏/恢复节点
7.1.4 节点修正
7.1.5 节点汇总表
7.2 聚类信息
7.2.1 聚类信息列表
7.2.2 聚类施引文献信息
7.2.3 聚类汇总表
7.2.4 聚类浏览器
7.3 文本
7.3.1 向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