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儿童与青少年认知行为疗法(万千心理)》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特有的心理问题而著的认知行为治疗手册,其中汇集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慢性躯体疾病以及抑郁、双相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排泄问题、破坏性行为障碍等问题,而开发的的治疗技术与策略;同时还强调了家长以及整个家庭如何积极地参与到儿童的治疗过程中。书中例举了大量的临床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开展儿童认知行为治疗将遇到的问题和情境,并提供了丰富的可在临床中使用的练习、活动与评估工具。
目录
前 言 放眼世界各国,儿童都是处于危险中的。全世界儿科精神病的患病率正在上升,这一现象也与环境压力的增大以及压力与人类基因和遗传变化的相互作用有关。幸运的是,临床科学的进步让我们对于环境与相关神经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干预科学的发展也保证了治疗中有更充足的医疗设备,这些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在这些循证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治疗效果尤为明显,而且这些疗效是跨疾病的,具有长达几十年的实证效度。在脑功能及潜在神经通路具有塑性的童年期、青春期这样的关键发展期,认知行为疗法为改变神经通路的失调功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认知行为疗法会运用心理治疗技术矫正错误思维,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在移情性咨访关系中,效果尤其理想。尽管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各种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有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临床工作者们仍对认知行为疗法有普遍的一个抱怨,那就是他们在学习认知行为疗法这一已被实证检验有效的治疗方案时感到困难,因此他们无法让自己熟练掌握这些强有力的干预措施。在负责治疗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治疗师中,这种情况尤为常见。 放眼世界各国,儿童都是处于危险中的。全世界儿科精神病的患病率正在上升,这一现象也与环境压力的增大以及压力与人类基因和遗传变化的相互作用有关。幸运的是,临床科学的进步让我们对于环境与相关神经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干预科学的发展也保证了治疗中有更充足的医疗设备,这些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在这些循证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治疗效果尤为明显,而且这些疗效是跨疾病的,具有长达几十年的实证效度。在脑功能及潜在神经通路具有塑性的童年期、青春期这样的关键发展期,认知行为疗法为改变神经通路的失调功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认知行为疗法会运用心理治疗技术矫正错误思维,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在移情性咨访关系中,效果尤其理想。尽管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各种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有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临床工作者们仍对认知行为疗法有普遍的一个抱怨,那就是他们在学习认知行为疗法这一已被实证检验有效的治疗方案时感到困难,因此他们无法让自己熟练掌握这些强有力的干预措施。在负责治疗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治疗师中,这种情况尤为常见。
如何让临床实践者真正掌握这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本书的每一位参与者真正关心的。作为心理治疗研究者与美国匹兹堡儿童医院医学应对诊所的医学部主任,Eva Szigethy博士有机会在肠胃科诊室建立了一个行为健康诊所,以筛选那些抑郁并有行为困扰的儿科病人。这一背景令Szigethy和她的同事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改善抑郁、腹部疼痛以及健康方面的生活质量等问题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对医院也有财政上的积极影响——可以减少急诊室的使用率和住院率。另外一名主编,John Weisz博士,是一名心理治疗的研究者及大学教授,贝克法官儿童诊疗中心(Judge Baker Children’s Center)的院长兼席执行官,也是美国专业心理学会认证的心理学家(ABPP)。不论是在临床心理学家于社区诊所进行的随机治疗效果试验中,还是在贝克法官儿童中心实施的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学校及诊所的促进干预项目中,John Weisz博士都看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潜力。而Robert Findling是医学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同时
摘要与插图
第五章抑郁和自杀行为
Fadi T. Maalouf 医学博士
David A. Brent 医学博士
抑郁的认知行为治疗
实证证据
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抑郁障碍是比较常见的,会反复发作并带来损害。抑郁在儿童中的患病率为1%~2%,在青少年中为3%~8%(Lewinsohn et al.,1998)。这是儿童群体发病和死亡的要因素(Brent,1987;Bridge et al.,2006),并可伴有在学校和工作中显著的功能损伤、频繁的法律介入,以及物质滥用和自杀风险的增加(Birmaher et al., 1996;Kandel and Davies,1986)。
儿童和青少年抑郁急性干预的临床准则建议使用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或者两者都用,而其中被研究得彻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认知行为治疗(Birmaher et al.,2007)。相比于其他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有着坚实的实证基础来支持它对儿童抑郁的疗效。临床试验和元分析已经显示,单独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抑郁的治疗是有效的(Birmaher et al.,2000;Brent et al.,1998;Harrington et al., 1998;Weisz et al.,2006,2009;Wood et al., 1996)。然而,在青少年抑郁治疗研究项目(Treatment for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Study,TADS)中,单独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对于急性治疗的疗效并没有高于安慰剂,同时也低于单一的药物治疗(March et al.,2004)。认知行为治疗为何没有更有效,原因还未可知。心理治疗的内容密集,因此可能是由于治疗提供了太多的技能,但强度还不够。然而,在18周的治疗过后,单独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赶上了”联合治疗和单一药物治疗的疗效(Kennard et al., 2009b)。青少年抑郁的药物及心理治疗试验(Adolescent Depression Antidepressants and Psychotherapy Trial,ADAPT)将单一药物治疗的疗效与联合认知行为疗法的药物治疗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没有差异(Goodyer et al.,2007)。尽管这些发现看起来可能与青少年抑郁治疗研究项目(TADS)的结果不一致,但事实上在后者中,单一药物治疗和联合治疗在急性期反应率上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对于那些较为严重的抑郁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事实上,这些结果是与青少年抑郁的药物及心理治疗试验结果相一致的,因为在后者的样本中,其研究对象的抑郁更为严重,研究对象也更年轻,并且简单的社会心理干预对其无效——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削弱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Curry et al., 2006;Renaud et al.,1998)。
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抑郁的青少年随机安排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和常规护理,结果发现,认知行为治疗相比常规护理具有许多优势。认知行为治疗能够让家长也参与进来,缩短症状缓解所需的时间,并需要更少的额外药物治疗。然而在这一研究中,认知行为治疗和常规护理在治疗结束时的缓解率是相似的,均为75%(Weisz et al., 2009)。另一项研究将认知行为治疗和常规护理(包括在初级护理中提供的抗抑郁药物)的联合治疗与单一的常规护理进行比较(Clarke et al., 2005),结果发现,患者对于联合治疗并没有显著的偏好,这也导致在常规护理中没有太多门诊病人,抗抑郁治疗的依从率也比较低。
在对SSRI有耐药性的抑郁症青少年的治疗项目(Treatment of SSRI-Resistant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TORDIA)中,334名对SSRI抗抑郁剂试验没有反应的抑郁青少年被随机分配到联合和不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药物替换治疗中。结果发现,相比于仅接受药物替换治疗的青少年,那些同时接受了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的青少年的反应率更高(Brent et al.,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