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学校的变与不变(教师月刊2014年10月刊) 大夏书系 (《教师月刊》,由中国教师用书领先品牌“大夏书系”策划团队精心打造)

价格 12.00对比
发货 广东东莞市
销量 暂无
评价 已有 0 条评价
人气 已有 36 人关注
数量
+-
库存100
 
联系方式
加关注0

新图书资料发布

VIP   VIP会员第1年
资料未认证
保证金未缴纳

内容简介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4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目录


专栏

张岱:欢乐的日常功课 _ 周勇

你是一个会“管”学生的好教师吗 _ 朱永通

学校如何表达自己 _ 叶菊艳


封面

杨勇:学校的变与不变
名家

马革顺 中国合唱音乐的“受膏者”
现场

记事??? 学会放手 _ 邱磊

书忧 _徐如松

一副对联 _ 方心田
观察 听文质兄讲课 _ 胡向玲

家校 怎样跟家长打交道 _ 李爱君

吴非说 不要指使学生“给名人写信”

朱永新答 管理好时间就是延长生命——答顾舟群老师
话题

给学生的一本书

在《爱心树》里学会感恩 _ 吴昌龙

《狼图腾》:一本奇书 _ 陈宝利

教孩子发现生命的秘密 _ 金飞宇

让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_ 徐飞

阅读

读读写写过日子——甲午年夏日阅读小札 _ 冷玉斌
人文

录取通知书里的教育光亮 _ 周玲

我对中小学军训的看法 _ 殷国雄
视窗

校园 上海小学

答问 _ 单熙洪 _ 子瑜

报道 大夏书系走进“上海书展”

?浏阳:读书,让心灵还乡

广告 欢迎订阅2015年《当代教育家》

摘要与插图

每个人心中的诗
文 _ 林茶居
在我的闽南老家,有“送神”、“迎神”的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将平日供奉的诸神送上天庭,过年后的正月初四再接回来。按古人的说法,诸神每年均需向玉帝禀报人间善恶,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每到这个时候,各家女性长辈总会备好各种生熟贡品,然后上香、跪拜、叩头、烧纸钱,一边念念有词,感谢上天眷顾,祈福家人安康。
中小学时代,我生活在农村,每逢过年过节,最常见的便是如此场景。于是逐渐发现,再凶的婆婆,都归于虔敬、仁慈、小心翼翼。今天回头去看,缘由应该在于:面对上天,她的心中唯有神灵,她生怕自己的倾诉得不到回应。
大概是因为这些印记刻得太深,有一阶段,我特别着迷于写作这样的句子:“在深夜的星光里转身为神”,“雨中丢失的一本书,已经变作爱书的神”……试图以之来通达神与神性。这虽然只是语词上的讨巧,但确实让我感受到全新的诗歌欢愉。
西方哲学中有一个重要命题:诗人即神(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言人。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诗(语言)经由诗人而说出。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诗当然也有现实关怀、情感慰藉的内在诉求;同时,诗还是人与形而上存在发生精神勾连的通道,是“栖居”于此岸的人对话彼岸世界的载体和暗码。
理解西方诗歌以及深受西方诗歌影响的中国新诗尤其是当代诗歌,必须有这两个维度的观照,某种程度上说,后者属于更内在的因素。在各种语文教材(读本)出现过的如里尔克、狄金森、波德莱尔、阿赫玛托娃、桑德堡、庞德、穆旦、昌耀、北岛、顾城、海子等中外诗人的诗歌,都应该基于这样的语境来解读。也正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的语文教育尤为乏善可陈,显得无比尴尬,十分无能。因为,我们往往只有机械的现实主义(甚至是革命现实主义)的思维,或者是泛化的浪漫主义视角,而没有神性的、彼岸的、形而上的、灵魂意义上的价值关切。这个问题已远远溢出教育的范畴,而是与整个传统和近几十年的意识形态宣传直接相关。
市场经济时代,新诗(现代诗)屡受嘲讽,而且有不少人以调侃诗人为乐事。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新诗”不像人们“心中的诗”。一方面,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喧哗的、不争气的那一部分——这部分恰恰是大众媒体所热衷“报道”的;另一方面,人们“心中的诗”不是古典的容貌就是革命的模样,不是披着唐装就是穿着“制服”(德国现代著名学者维克多克莱普勒教授在《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书中说,“‘英勇的’这个词,……始终栖身于制服之中……”)。
不过,作为一个有着二三十年诗歌写作经历的人,对此我从来没感到不适。我一直按着自己的诗歌美学,努力在夜色中建设自己的书房。有意思的是,我的身边,总是不乏喜好讨论诗歌的朋友。他们大都已搁笔多年,但每当说起当年的写作生活,便顿时春意勃发。我相信,诗还在他们的心中,只不过是以另外的方式生长。就在几天前,参加一个聚会,素来低调的老友吴君谈到兴起处,举杯站起,要求“通干”,理由是:为了诗歌。随后他一字不差,当场诵读:“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这些话出自北岛,有深深的叹息,流传甚广,但我仍感喟于吴君有心记下了它。吴君从事过多种职业,一直是大家的“大哥”,他有这份情怀,跟他所受的教育无关,跟他的现实处境无关,而是他“心中的诗”在起作用。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柔韧之处:只要种子是健康的,它总会扎下强大的根系,并最终破土而出,打开自己的生命疆域。
当然,我还不至于穷酸而矫情到说,没有诗,非生活。不管写诗与否,都一样可以抱持一份诗的心性;反倒是有些所谓诗人,整日耽于如何把诗歌变现,变成身份、地位、名气和利益的一部分。
诗除了是诗本身,更是一个神圣的隐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诗意味着不受困于现实,具有自我超拔的弹性与张力,对着未来开放,心中永怀一个伟大的存在(神,真理,理想,信仰)……这是很多优秀的朋友带给我的启迪,也是我判断教育之于人的意义的重要维度。
举报收藏 0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1111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