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汉人口地理》是作者葛剑雄于1983年8月通过答辩的博学位论文,经修改完善后于1986年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博士学位论文。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中重新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人口地理的特殊意义,分析了西汉两百年间的人口增长、分布和迁移。其认为,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人口数量不仅反映这个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力量。当时,中国人口史方面没有任何中文专著,外文也只有一些论文和某一阶段的专著,《西汉人口地理》完成以后成为国内第一部人口断代史,开启了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的先河。
此后,葛剑雄的关注扩大至整个中国人口史、移民史,乃至人口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中国人口发展史》是作者部全面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拓荒之作,带世人更清晰地正视“人口”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亿兆斯民》出版后广受到学界重视,既因其是国内第一手资料原创,同时又因其吸收了人口学研究的成果。《中国人口发展史》包含了历史人口调查制度与现存资料研究,历代人口数量的发展和变化特点,囊括自秦汉、三国至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至近代各个时期的人口分析,还有横向层次的人口构成、再生产、分布、迁移研究。
《葛剑雄文集 :亿兆斯民》收录《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节选:人口分布的变迁),探讨过去一个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里“人口”这一重要因素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人口的现代化。
目录
西汉人口地理
序(谭其骧)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历史人口地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中国历史人口地理的有利因素
第三节 本文以西汉时期为研究阶段的原因
第一篇 各阶段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率
第一章 现有研究成果及史料的评价
第一节 关于西汉初人口数的研究状况
第二节 《汉书地理志》户口数的意义
第二章 从文献记载考察各地区、各阶段的人口变化
第一节 从部分侯国推测第一阶段的人口增长
第二节 部分地区一、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第三节 部分地区二、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第四节 部分地区第三阶段的人口增长
第三章 从人口变化规律考察西汉期间的人口增长率
第一节 人口政策
第二节 婚姻状况
第三节 生育状况(总生育率及繁殖率)
第四节 净繁殖率
第五节 家庭规模
第四章 从农业生产及粮食产量考察人口的增长
第一节 粮食产量与人口的关系
第二节 主要农业区与垦田面积
第三节 农具、耕作制度、水利设施
第四节 粮食亩产的估计
第五节 从三辅地区的粮食产量增长率推测全国水平
第五章 关于武帝、宣帝时期的人口变化
第一节 武帝时“户口减半”的文献记载
第二节 武帝时影响人口变化诸因素的分析
第三节武帝末年至宣帝时户口数的特殊现象
第四节几种误解的剖析
本篇结论
第二篇 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第六章 人口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研究现状的评价
第二节 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和《汉志》测定人口密度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表及其说明
第四节 人口分布概述
第七章 人口分布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经济条件
第三节 政治条件
第四节 历史条件:秦代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第五节 社会条件
第六节 上述诸因素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第三篇 人口迁移
第八章 关中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汉初的“实关中”政策
第二节 陵县的设置与徙陵县
第三节 其他徙关中类型
第四节 自关中迁出的类型
第五节 人口迁移数的推测
第六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第九章 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内地人口徙边
第二节 匈奴人的内徙
第三节 汉人徙入匈奴
第四节 羌人、氐人的迁徙
第五节 汉朝内地与西域间的人口流动
第十章 东南地区的人口迁移
第一节 汉初人口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越人内徙
&n
摘要与插图
中国人口发展史前言(1990年)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于1987年进行的全国千分之一抽样调查的结果推算,到1987年7月1日零时,大陆的人口总数已达10.72亿。去年底国家统计局对大陆人口的估计数已超过11.1亿。新的一次人口普查即将进行,到本书与读者见面时,普查结果可能已经公布。虽然笔者目前无法得知确切的数字,但却相信人口学界近年来频频发出的警告:依照目前的人口增长率发展下去。到2000年中国的人口可能突破13亿。而从的实际情况看,要使未来几年的人口增长率低于目前的水平还困难。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一,这曾经是中国人引为自豪的纪录,如今却已经被人比为一把达摩克利斯剑。这话或许失之偏颇,但庞大的人口已经造成和将会造成的困难则是谁也不能低估的。
中国这11亿人口是怎样发展来的呢?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面临人口压力的呢?在过去这几千年间中国的人口是怎样再生产、怎样迁移和分布的呢?
不用说大多数中国人还难以回答,就是从事当前人口研究的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圆满地回答这些问题。这当然并不是大家不愿意关心了解,而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对中国人口史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还没有一本著作或者工具书能够比较如实地、具体地告诉大
家这些答案。
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并不准确的说法长期流传。近年来,随着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方面的出版物不断增加,因而这些流传就变得更加广泛。
例如,提到中国过去有多少人,常常有人照搬二十四史中的数字,却根本不考虑这些“户口数”与实际人口的差别、历代王朝的疆域臣民与今天中国的国土人民的差别。近年出版的各种百科全书、年鉴、辞书也一概照抄不误,很少作必要的说明,以至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些看来到了个位数的数字,而不了解中国历留下来的户口数字大多并不是当时真正的人口数字,而只是人口中与赋税有关的那一部分。
又如中国人都爱认煊赫体面的祖宗,姓王的都是太原王氏之后,姓李的都与唐朝皇帝同一个祖先。近年来又往往把“炎黄子孙”当成中国人或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尊炎帝、黄帝为中国人的共同始祖。这些于宣传教育或许不无帮助的说法却不符合中国人口史的基本事实,因为今天的中国有五十几个民族,历的中国也曾有过数十个民族,岂能都出于华夏一系?又岂能都出于一个祖宗?
再如人们往往以小说、戏剧、故事为历史,以为古人多子多福、子孙满堂,或以为古人长寿者颇多,却不知道中国历来的核心家庭的平均规模从未超过五人,大家庭只是凤毛麟角;也不知道古人的平均寿命很低,戏剧中胡子一大把的角色按年龄算大多不过是今天的中青年。
实际上,不但我们今天已经搞不清历的人口状况了,就是当时人也未必清楚。有时连皇帝也会闹出不大不小的笑话。据《清高宗实录》记载,这位皇帝在乾隆末年看到他祖父清圣祖(康熙)的实录,知道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民数”是二千三百多万,而看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上报数是三亿零七百多万,于是发出了全国人口“计增十五倍有奇”的感叹。可是他竟然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正是他自己下令将原来按“丁口”登记户口改为按全部男女人口登记,实际在这82年间人口大约增加了1倍有余,不可能是原来的15倍多。由于皇帝说了这样的话,此话又充分证明了本朝的确不愧为太平盛世,所以被堂而皇之地记进实录,成为大小臣工歌功颂德的内容,直到近代还是不少历史论著中经常引用的例子。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经过孙毓棠、萧一山等人的研究,已经得出了清初的户口登记对象是“丁”而不是“口”的结论。再者,早在1959年,何炳棣就在美国出